人民网>>财经

“盘活存量”稳增长 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从试点到常态

邹光祥

2013年08月29日13:17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继阿里小贷破冰新规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后,有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近来,在“盘活存量”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并推动其常态化的呼声渐高。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动这一金融创新的发展?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会议指出,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银行资金周转的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信贷资产证券化受热捧,并非无缘无故。事实上,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2003年华融资产和2004年工行宁波分行的不良债权证券化试水,2005年监管部门正式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到次贷危机来临,试点结束、暂停;2009年、2012年相关部门修订试点办法再次出发;2013年新办法鼓励创新,资产证券化在市场上开始大热。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仍处在探索阶段。过去10年中,金融机构共计发行了23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额895亿元。尽管规模和产品数量都很小,但这些前期的证券化实践在法律、技术、市场、监管等层面为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压力测试。经过测试,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摆了出来,这在中国的金融创新领域很是少见。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试停停,令市场参与各方颇为纠结。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政策走上前台,如何“盘活存量”最为市场期待。有人认为,金融机构应当去杠杆,逐步收缩沉淀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信贷资产,以便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然而,不少人也担心,如果金融机构“去杠杆”,倒逼地方政府、开发商或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加速“去杠杆”,由此引发的资金链断裂或者债务违约率上升,是否会造成连锁反应,最终拖累实体经济,下拉经济增速?

这种担心并非不存在。如何把金融机构手中那些缺乏流动性但有收益性的资产变现,却又不会引发融资平台等融资主体“震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然能担当这一重任。

有关方面希望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利器,常规化地盘活存量,在帮助金融机构加速收回现金、提高流动性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的同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中国货币供应总量已相当充裕,继续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不仅对实体经济发展无益,反而会加大经济活动的虚拟化。但大量资金被沉淀和期限错配并导致局部的“钱荒”也是事实,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好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现实矛盾。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把双刃剑,其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潜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视。鉴于以往试点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此次会议强调,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产品标准和监管规则,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审慎监管,在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应尽快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的专家指出,必须完善制度设计,既要让风险高、收益高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实现真实销售,帮助金融机构剥离部分风险较高的贷款,将风险资产移至表外,也要在交易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活跃市场,在增强标的证券流动性的同时,提高其投资吸引力,还要通过制度安排,防止金融机构将风险转嫁到资本市场。只有未雨绸缪,完善制度设计,信贷资产证券化才能常规化地成为“盘活存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责编:聂丛笑、刘阳)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