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向北,追寻最闪亮的海岸线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纪实

本报记者  孙  健  辛  阳

2013年09月03日03:4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大连金石滩景区的十里黄金海岸。
  资料图片

  辽宁人从未觉得离海有这么近。然而,8年前“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开发思路的确定,却让辽宁人开始“转身识海”。从此,辽宁的发展战略多了一个“海”字。这股开放胸怀、拥抱大海的豪迈之气,让辽宁沿海一线也随之“华丽转身”。

  从2005年辽宁提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到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辽宁沿海经济带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一个“真正沿海”的辽宁正在向世界展示位于中国东北这片土地的巨大活力。

  2012年,沿海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47亿元,占全省比重51%。沿海六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81亿元,占全省比重46%,比上年增长2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04亿元,占全省比重45%,比上年增长18.8%;出口总额448.5亿美元,占全省比重77.4%,比上年增长13.1%。

  沿海经济带的开发,让辽宁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也成为了辽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42个重点园区蓬勃发展、全长1443公里的滨海大道建成通车、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初具规模……一切迹象表明,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业带、城市带和旅游带正如蛟龙出海一般,劈波斩浪。

  黄金海岸线隆起产业高地

  拥有中国最北端长达2200多公里海岸线的辽宁沿海地区,从东至西分布着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6个城市,毫无疑问,这里的发展潜力巨大。

  可是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靠山而居,对于“大海”好像有种天然的畏惧。在他们的脑海里,“大海”并不是他们的故乡。“靠山屯”、“蛤蟆沟”、“笔架山”……一个个海边小镇、小岛的名字里看不见一个和“海”有关联的字眼。显然,辽宁人和大海疏远了,“背朝大海不识海”,也成为一个思维的定式。

  全世界约3/4的大城市、工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带,我国11个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60%以上。“辽宁要依托沿海优势对外开放”,辽宁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沿海优势,“转身调头向大海”。

  在“转身向海”思想的指导下,2005年12月,辽宁省提出“五点一线”战略,并逐步演变成“沿海经济带战略”。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让辽宁的沿海开发有了底气和信心。正如辽宁人所释放的好奇一样,“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辽宁转身向海吹响了冲锋号”。

  辽宁人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沿海开发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以“五点”作为沿海开发的切入点。辽宁大陆海岸线2200多公里,由于海岸线很长,难以齐头并进地进行开发。然而,辽宁却把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视为最大优势,分别以“五点”(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为突破,迅速打开了沿海开发开放的局面。

  “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强有力的支撑”。辽宁在产业上形成了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使沿海地区利用腹地雄厚的配套能力拓展服务功能,腹地利用沿海临港优势向海外发展,形成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辽宁出台一系列适于沿海开发优惠政策。在产业支持政策方面,针对沿海重点园区产业项目每年安排3亿元贴息资金;对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平台项目按有效投资额1/3给予补助;在农产品深加工补助政策方面,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10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十补一”;在服务业聚集区贴息政策上,对服务业聚集区项目贷款给予贴息;在海外企业并购政策上,对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的项目,按并购金额20%给予补助;在重点园区基础设施补助政策上,对沿海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38亿元补助。

  借助政策利好,辽宁沿海经济带洼地效应明显。8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点燃了全球资本的投资热情。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世界500强大企业在沿海经济带投资办厂,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也随之而来。对外开放平台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目前,沿海六市拥有各类开发区84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2个。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沿海经济带,促进了主导产业乃至产业集群的形成。2009—2012年,沿海六市共新批外资项目2760个,实际利用外资额550亿美元。从2008年起,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进入全国三甲行列。2012年,沿海六市利用内资3301亿元,占全省利用内资总额45.2%。截至2012年底,在全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中,全年销售收入超500亿的产业集群有13个,沿海经济带占7个,分别是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1065亿元)、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1023亿元)、金州装备制造产业集群(706亿元)、大连大孤山石油化工产业集群(675亿元)、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642亿元)、金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592亿元)、葫芦岛聚氨酯产业集群(532亿元)。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前十位产业集群中,沿海经济带占3个,分别是大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444亿元)、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86亿元)、大连花园口新材料产业集群(166亿元)。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一“点”,位于大连西北部、面积252平方公里的长兴岛以前是个人口不足5万人的小镇,经济落后。2006年,世界第二大造船企业韩国STX公司决定在这里投资25亿美元设厂,现在这里已经成为STX公司18个造船所中第二大的生产基地,可以生产目前世界上最大吨位的船舶。STX还带来了13家韩国配套企业和几十家国内配套企业落户长兴岛,如今岛上居民已经超过10万人。STX大连集团之所以决定在长兴岛投资,就是看上了这里优良的地理条件、巨大的待开发潜力以及政府高度重视的政策优势。

  如今,包括长兴岛在内、规划面积502平方公里的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已布满造船、石化项目,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未来十年内,仅石化产业的产值就有望达到数千亿元,造船业产值也要超过千亿元”。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不仅使沿海地区产业快速形成规模,还带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产业集群之间的发展,形成了“集团化作战”。

  “辽宁沿海经济带辐射了大东北100万平方公里、一亿人口的沿海经济带,还增强了同东北亚区域间的经济合作。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占东北三省25%,比2005年高出2.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东北腹地的引擎”,辽宁省沿海办主任周喜鼎说。

  随着辽宁滨海大道、盘锦疏港公路、哈大高铁客运专线、东北东部东边道铁路等公铁线开通或部分开通,东北腹地及内蒙古东部的出海通道越来越多、越来越近,东北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

  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等各个港口纷纷兴建、扩建原油、煤炭、钢铁、矿石、汽车、粮食、通用和集装箱等码头,并在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大庆、牡丹江、满洲里等十几个城市设立“内陆干港”,将港口服务内移,以更好、更多、更快地承接和促进来自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内外贸易。

  一些迫不及待的腹地企业已不满足于缩短入海距离,而追求起“零距离”沿海生产。在营口市鲅鱼圈区,记者看到,沈阳鼓风机集团正在兴建一座全新的生产厂,沈鼓集团看中的是营口港便利的海运优势,它将给这个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节省大量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而之前,鞍钢集团已捷足先登,在鲅鱼圈区兴建起全新的现代化钢铁生产厂。位于黑龙江的一重集团也陆续将研发中心、加氢反应器和核电设备的生产向大连转移。吉林银行、哈尔滨银行等腹地金融机构则纷纷在大连、营口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美丽黄渤海兴起临港之城

  8月中旬,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高温难耐的时候,在辽宁沿海一线,海风却带来了阵阵清爽。此时,由哈尔滨开往大连的G310次高铁列车上,挤满了来自黑龙江、吉林前往大连、营口等沿海城市的旅客。他们或寻求经济合作或居家旅游。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来辽宁沿海安家置业已经成为了他们另一个“自选动作”。在营口鲅鱼圈,记者看到一辆蒙E开头的车牌。“蒙E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车牌”。车主和记者说,他是呼伦贝尔人,如今在鲅鱼圈购置了房产,每年的冬夏两季都会选择在这里度过,一是这里气候宜人,二是这里城市迷人。

  驱车在绵延1442公里的滨海大道上,一路风光旖旎,绿树成阴,山海一色。滨海大道像一条绿色丝带,将辽宁滨海的6座城市穿成了一串碧玉项链。

  一个港口的发展,一条经济带的发展,牵动的是沿线城市的繁荣。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鹿特丹、利物浦、上海等一座座小渔村,正是因为大海的恩泽,发展成为世界上璀璨的海上大都会。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法则。

  继产业向海之后,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城市新区悄然形成。沿海六市都规划建设了城市新区,大连建设了普湾新区、大连开发区、长兴岛新区、金州新区、花园口新区,使得拥挤的老城区扩展了发展空间;丹东建设了丹东新区,吸引了大批人口落户新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锦州建设了龙栖湾新区,成功举办了海上世园会,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营口建设了北海新区,同时借助营口港实现港城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鲅鱼圈新城的崛起;盘锦建设了辽东湾新区,区内建设了港口铁路,成为沈阳经济区新的出海通道;葫芦岛建设了东戴河新区,打造具有地级市功能的连接关内外的节点城市。这些新区的建设提高了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密度,产城融合、港城融合发展局面正在形成。

  每天早上8点不到,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长兴建材大市场里,红利水暖金牛管业经销商郝红便开门做起了生意。

  郝红是土生土长的长兴岛人,之前在沈阳市做了七八年水暖配件生意,买卖一直挺红火。2009年,郝红回乡时看到长兴岛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乡土路拓宽了,以前居住的小渔村成为在建港口的工地…… 

  返乡创业成为夫妻俩的新念头。两口子在长兴建材大市场租下了一间300多平方米的门市,继续干老本行——水暖配件材料生意。郝红负责守着店面接待客户,丈夫负责进货送货,每天都得跑个十来趟,营业额都在万元以上。现在,就连STX、恒力石化这样的大企业,都到她的店里采购水暖配件。生意越做越好,郝红手头的资金也多起来,她又在隔壁的万隆商场租下一间上百平方米的门市,经营范围拓展到化妆品和服装。

  得益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以及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的好政策,短短3年时间里,长兴岛开发建设不断取得新发展、新成果。临港工业区现已初步形成城区、产业区、港区三大空间布局,崛起了石油化工、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四大产业集群,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长兴岛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居民从小平房搬进新楼房;子女上学、老人养老有保障;年轻人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大家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新区现在像一串珍珠一样镶嵌在黄渤海一侧。”在沿黄海一线与渤海一线,辽宁沿海经济带布局了43个新区,同时实行了新的体制,它们的运行机制和老区有所区别。这几年,对这些新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至少有1000亿元。

  这些明珠恰也凝结了辽宁的风骨和海洋的精华。4年前,“关外第一县”绥中县的万家镇还是一片沉寂而荒凉的海滩。2009年3月,作为省政府确定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的新区在这里开工建设。4年间,这里各类项目建设总投资累计近千亿元,引进各类企业近400家,有百余家企业投产;香港佳兆业等国内外商业地产龙头企业纷至沓来,开发建设了近20个高端综合地产类项目。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一座拥有50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0亿元的滨海都市。

  规划先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辽宁沿海是目前我国唯一一片没有大规模整体开发的海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稀缺资源,决不能走以往的开发建设老路。“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规划先行,高起点描绘好未来”,这是辽宁人在“五点一线”开放开发之初就已经明确的思路。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规划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要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在“五点一线”战略实施中,无论是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整体上,还是落实到每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规划先行的理念都在普遍实践着,生态、资源、环境等因素都被反复地推敲: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型发展道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产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基于此,一批高质量的规划出来了:沿海经济开发要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骨干,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推动沿海经济带各产业区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为完备的方向发展。

  就发展造船产业而言,大连和葫芦岛发展10万吨以上的船舶制造,盘锦发展5万吨以下的船舶制造,其他产业也同样有分工,沿海各个重点区域各有方向、各有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但整体目标一致。

  就园区而言,园区建设避开大而全的概念,尽量做到拉长产业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比如大连长兴岛工业区,不断整合产业集群,合理布局,利用有限空间,在打造石化产业基地、做长链条的同时,节约用地近50%以上,为后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辽宁以沿海6市结成沿海经济带,走出了单个城市“单打独斗”的历史格局,开始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放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尽管如此,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之初,面对大量的盐碱地、荒滩和废弃盐田,人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开发,为此,当时的主攻方向是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落户沿海经济带。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产生了一系列的资源矛盾和环境问题。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4年后,为了更有效地集约使用土地,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近海亲水的洁净空间,辽宁自我加压,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划,将八成以上的海岸带设为“不开发区”,更多人则称之为“开发中的开发”:海岸线向陆域延伸10公里内,86%的区域不允许开发;向海域延伸12海里(约22公里)内,88%的区域不允许开发。大连对全市3000多平方公里的开发区重新调整和科学规划,开发区比原来缩小了一半的面积。

  美丽盘锦湿地红海滩,春夏之际是候鸟的栖息地。到了冬天,第十二届全运会吉祥物斑海豹来这里繁衍生息。

  滨海大道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滨海大道修到这里的时候,因为要穿越湿地,这会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盘锦市委宣传部部长夏令奎介绍说,“为了不打扰在此栖息的养生动物,在修滨海大道的时候,特意避开了这里”。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条港口带、城市带、产业带、旅游带,在辽宁省的海岸线上已豁然清晰。在辽宁海岸线上,一座座现代化都市迅速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日新月异,沿海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辽宁沿海地区大开发大开放的格局加快形成。如今,中国最北的一段海岸线变得越来越闪亮。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3日 15 版)
(责编:孙博洋、刘阳)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