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的命运,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截至201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可以说,如果没有城镇化,就没有我国今天的发展局面。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了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在专家座谈会上,不少院士提到,中国的城镇化率虚高,1亿多农民工进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务,只能算是“半城镇化”。李克强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
李克强的表态,突出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特点。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就是要提高城镇化质量,将目标放到造福百姓、富裕农民上去。
这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将城乡居民的利益置于首要位置,其核心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和农民工这两类人的问题,实现他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他们的生产方式需要现代化,这不仅包括从农业生产转为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也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另外,他们的生活方式也要融入现代文明体系,形成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目前,农民工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突出,“半城镇化”人口大量存在,城镇化质量并不高。现在有2亿多农民工没有城镇户籍,其中很多在城镇中已经居住超过10年,但却享受不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城镇生活当中。
农民工还面对着社会保障、住房和就业难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外出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比例分别只有14.3%、16.9%和24%,普遍存在缴费高、转移难和接续难的问题。同时,城镇里的房价和租金高,超出了大部分农民工的可支付能力,使他们很难真正在城市定居。另外,这些农民工整体上以“力工”为主,技术能力缺乏,就业层次决定了他们较低的收入水平。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城镇生活当中。
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难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事实上“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的城镇化”。数据显示,城市面积10年扩张超过60%,远高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大量农民手中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人为造城和人为推进农民上楼等伤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的心理抵触。
另外,随着农村人口的加速流出,导致农村发展活力日益下降,农村空心化与农业衰败现象日益显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据统计,2011年年底外出农民工达到2.5亿人,农村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明显减少,留下了儿童、老人和妇女,导致了大量农村出现空心化,全国每年撂荒耕地近3000万亩。加之,在农民大量流入城镇打工的同时,仍然将收入的相当部分用于在农村修建新住宅,但这些住宅实际利用率较低。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统筹考虑就业、户籍、土地、社会保障、住房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更加突出就业导向,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农民、农村人口从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产业生产方式转变。
我们可以看到,新一届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并已推出一些相关政策,这将促进城镇新增人口能够公平享受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会与社会福利,让农民和农民工愿意并能真正融入到城镇的生产和生活中。
可以看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把改善民生、培育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市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解决了农民和农民工的难题,才能真正的实现城镇化,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中国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