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滁州市政府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导向,大力实施“龙头集聚、产业集群、开放驱动、项目带动、创新推动、合作联动”六大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滁州特色的“培龙头、扩基地、建园区、促联结、强科技、创品牌、大招商、抓投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预计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450亿元,比2012年增长29%,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提速发展、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统筹显著加快。为全市经济社会稳增长、保供给、惠民生、促发展的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做强龙头。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双管齐下,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永言水产、凯源粮贸、凤宝粮油先后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5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总投资21亿元的银鹭食品、总投资10亿元的盼盼食品、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嘉吉和正大、雨润、雅客、今麦郎、德清源、蜡笔小新等近30家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滁州。
扶壮龙身。依托主导产业,大力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粮油加工上,以凯源、凤宝等为龙头,已形成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畜禽加工上,福润肉制品、申龙食品、正大生猪产业链三大项目年生猪屠宰能力达400万头;嘉吉肉鸡产业链的肉鸡养殖加工能力超过1亿只,德清源项目蛋鸡养殖能力300万只以上,全椒温氏年可养殖和加工肉鸡3000万只、生猪65万头。森工产业上,以扬子、亚欧、好地、肯帝亚等17家企业为龙头,强化木地板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十二五”期间,滁州还将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水产品、乳制品、苗木花卉、蔬菜加工等产业,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
培育龙尾。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5300个,新增60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3300个,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8万亩,流转总量达到159万亩,其中500亩以上规模流转达到66万亩。另一方面,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基地。全面启动60家市、县、乡级示范园区创建,其中15个市级示范园区全部按省级标准建设纳入市重点调度。全椒襄河、凤阳小岗、来安耘泰3个示范区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示范区。全椒县整建制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工作得到农业部初步认可,正在稳步推进。
建设园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安徽全椒经济开发区畜牧产业园先后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尤其是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产业园经过几年的招大引强、积极培育,核心区已引进食品及食品配套项目近50个,总投资额已超过150亿元。入驻园区世界500强企业1家,中国驰名商标6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已投产项目28个,在建项目16个。2012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10亿元,园区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80亿元、税收约10亿元。另外,其它7个县(市、区)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之中。一是凤阳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畜产品加工;二是定远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三是明光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水产品、甜叶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四是来安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畜禽加工;五是南谯区农贸食品城,重点发展粮油、畜牧、滁菊加工及农产品批发;六是天长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七是琅琊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林特产品加工。
扩建基地。围绕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目标,组织实施“1348”工程(建立一个机制,积聚三大要素,打造四大主体,建设八大基地),全力打造市开发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强食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对接,做强龙头企业,做优原料基地,做响农产品品牌,做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双低油菜、玉米、花生、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茶菊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全市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742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基地406万亩。
打造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建成了八大优势产业集群:一是以安徽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蜡笔小新(安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休闲食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二是以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三是以全椒福润禽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四是以定远凯源集团、天长天鑫米业、来安金弘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产业集群;五是以明光永言水产集团为代表的渔业产业集群;六是以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滁州市滁菊研究所为代表的菊花产业集群;七是以滁州润林木业有限公司、滁州三源木业有限公司、安徽扬子地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肯帝亚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林产业集群;八是以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汪郢村为代表的苗木花卉产业集群。
提升品牌。全市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40个。滁菊获地理标志商标,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86个,产量32.1万吨,有66家企业17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绿色食品有效监控面积227万亩,总产量121.6万吨。有6家企业2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有机食品有效监控面积4.07万亩。
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安徽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是厦门银鹭食品集团在福建省外建立的第三个现代化大型生产基地,成立于2011年4月18日,投资总额近21亿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先进的生产理念。公司建筑面积近3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和仓库26万平方米,变电站和污水厂1万平方米,办公及生活设施等10万平方米。公司所在地安徽省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生产配套设施一流,毗邻长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南北之间重要通道,安徽及周边省份总人口现已超过5亿。公司生产线选用国际一流的设备,设备总投资近8亿元人民币。
公司主营八宝粥、花生牛奶等,设计年产能力达120万吨,约45亿瓶(包、罐),年产值超50亿元人民币,利税2.2亿元人民币。年处理花生、大米、麦仁、红豆、绿豆、等农副产品5万吨,可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人,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银鹭”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福建省名牌产品”等荣誉。 “银鹭”商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全国重点保护商标”、“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等。
天长市龙岗芡实专业合作社
龙岗芡实专业合作社位于天长市东北,成立于2007年10月,通过几年来的科学运作,合作社组织不断壮大,成员由初入社的30人发展到180人,带动辐射农居民350户,2000人从事芡实特色产业,固定资产不断增加,注册资金由50万元增加到2200万元。目前合作社有各类科技人才35人,芡实种植、承包面积达5万亩。合作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天长龙岗芡实”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芙蓉岗”牌大鸡头成为滁州市知名商标,“天龙”、“湖珠”牌大鸡头经认证为无公害、绿色食品。
合作社2009年获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2010年度天长市农民合作示范社、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2年合作社实现交易额1.5亿元,年产鲜果800吨,干籽3600吨,收入7565万元,利润47万元。成员人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
2013年合作社势头发展良好,承包种植的5万亩芡实生长茂盛,无病害,丰收在望,预计合作社今年可实现交易额2亿元,经营收入达8500万元,成员人均纯收入2万元以上。
定远
强龙头 抓品牌 促发展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定远县按照“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模式经营农业”的思路,积极推进实施农业产业化“181”倍增计划,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领域拓宽、水平提高、进程加快、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势头。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66家,其中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9家,2012年加工产值55.6亿元,2013年可望达到70亿元。
一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从以前的大米、面粉、油料加工,拓展到粮食储备、食品加工、三产服务、设施农业及木业、酿造、造纸、服装等多个行业。
二是规模实力不断增大。通过强强联合,组建集团公司,联合整大,兼并壮大,打造企业“航母”。 2010年由凯源粮贸牵头组建集团公司,旗下拥有9家子公司,集大米、面粉精深加工、粮食贸易、粮食储备、现代物流、房地产开发、宾馆酒店等为一体,目前拥有资产2.4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利税达4000多万元,2011年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3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达20家。
三是带动辐射力不断增强。各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户4万多户,订单面积达40多万亩。
四是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以“开拓大市场、实现大流通”为切入点,在创立品牌上下功夫。目前,全县农副产品注册商标有120多件,其中省著名商标6个、市知名商标6个。2010年度荣获“全省绿色食品十强县”称号,2012年全县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达80个。另外,无公害农产品达37个,有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2011年凯源粮贸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市仅3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占全市20%;市级龙头企业20家,占全市15%。太海粮贸集团正积极整合资产冲刺国家级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