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 (章斐然)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引发美国媒体高度关注。
《华尔街日报》认为此次协议的签订强调了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重量日益提升,称此次协议为“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愈加重要的最新例证”。同时,《华尔街日报》认为周四的协议显示中国正越来越接近实现人民币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目标。
美联社稿件将此协议解读为人民币将对欧元区国家“有求必应”。其称“这项协议意味着欧洲中央银行可以使17个欧元区成员放心——在他们需要时总能借到人民币。”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援引路透社稿件称,此次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中国一连串本币交换协议的最新一项,这些动作意在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商业与金融交易的使用。上述稿件同时认为,中国这些动作的最终目标是媲美美国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地位。
《华尔街日报》亦注意到,当世界许多国家纷纷排队与中国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同时,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一些重要国家的央行仍没有与中国达成此项合作。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此次协议是中国与外国央行签订的第二大本币互换协议。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央行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规模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与韩国签订3600亿,数额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