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7日(刘然)中国短期经济走势如何?长期发展又有哪些趋势和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央广网主办的《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十月谈》系列时事报告会之《增长谈—大国增长的极限到了吗?》报告会中预测,在世界经济周期性和结构力量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也在放缓,但未来实现7%-8%的次高速增长可能性依然很大。
刘元春表示,一方面中国需要通过改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缓解潜在GDP下降的冲击,而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耐心来等待周期酝酿的这种转变”。
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目前这一轮的经济的下滑?
刘元春认为,首先,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全世界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其次,现阶段仍然处于过渡时期,远没有到达“新常态”,因为没有出现常态化的经济增长源泉,同时全球经济处于一种周期性修复和结构性大调整的阶段,大危机必然伴随大调整、大改革,那么大调整大改革就意味着增长源泉的转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第三,本轮经济下滑不仅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未来实现7%-8%左右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依然是较大的。
短期经济情况发展趋势如何?
刘元春认为,四季度宏观经济环境的外部改善前期、稳增长政策的惯性以及库存回库等因素作用下会出现持续回声。但是消费疲软、地方债的整顿、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等下行力量也会逐步发酵,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冲击。
他认为,今年四季度末和明年一季度,改革带来短期的创造性效益将陆续展开,宏观经济将面临短期的下行压力。
在演讲最后,刘元春强调,不应过度看待目前的增长速度。必须要用全世界结构性视角来处理中国的结构性问题,用全世界的周期性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周期性问题。虽然我国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只要有一个良好、正确的改革,和适度的耐心,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直线回落,而是会开启中国的7%-8%的这样一个制高处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这个新阶段需要我们的改革、需要我们的政治政策,同时也需要我们民众的耐心和等待。”
刘元春表示,一方面中国需要通过改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缓解潜在GDP下降的冲击,而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耐心来等待周期酝酿的这种转变”。
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目前这一轮的经济的下滑?
刘元春认为,首先,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全世界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其次,现阶段仍然处于过渡时期,远没有到达“新常态”,因为没有出现常态化的经济增长源泉,同时全球经济处于一种周期性修复和结构性大调整的阶段,大危机必然伴随大调整、大改革,那么大调整大改革就意味着增长源泉的转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第三,本轮经济下滑不仅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未来实现7%-8%左右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依然是较大的。
短期经济情况发展趋势如何?
刘元春认为,四季度宏观经济环境的外部改善前期、稳增长政策的惯性以及库存回库等因素作用下会出现持续回声。但是消费疲软、地方债的整顿、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等下行力量也会逐步发酵,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冲击。
他认为,今年四季度末和明年一季度,改革带来短期的创造性效益将陆续展开,宏观经济将面临短期的下行压力。
在演讲最后,刘元春强调,不应过度看待目前的增长速度。必须要用全世界结构性视角来处理中国的结构性问题,用全世界的周期性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周期性问题。虽然我国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只要有一个良好、正确的改革,和适度的耐心,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直线回落,而是会开启中国的7%-8%的这样一个制高处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这个新阶段需要我们的改革、需要我们的政治政策,同时也需要我们民众的耐心和等待。”
(责编:刘然、乔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