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北京最大鸣虫市场日售蝈蝈数千条 少数身价超千元【3】

2013年12月14日08:59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北京最大鸣虫市场日售蝈蝈数千条 少数身价超千元

  朝阳区十里河天娇文化市场,一位卖蝈蝈的小贩向围观的玩家展示蝈蝈。

  蝈蝈文化

  蝈蝈大赛 拿分贝仪测“嗓门”

  若从明朝袁宏道《促织志》所载算起,这小虫成为宠物,应有400年历史,当时就有人写书研究养殖方法。

  “但玩蝈蝈的鼎盛时期还是在清朝。那时候皇帝都玩。”北京市鸣虫协会秘书长赵伯光说。当时有个“万蝈来朝”的说法,“就是大臣们上朝时都揣着蝈蝈。”,到现在,玩蝈蝈已经成为北京民俗之一。

  连续三年办蝈蝈大赛

  71岁的赵伯光介绍,“蝈蝈是四大鸣虫(油葫芦、蟋蟀、金钟、蝈蝈)中,玩儿法最简单的一种。”玩法主要就是“听叫儿”,“冬天外面刮大风,下大雪,家里有蝈蝈叫出夏秋之声,屋里一下就充满了生机。”

  叫声有诸多分类,“最好的是蛤蟆声,浑厚,北京人叫憨儿!”赵伯光说,音调过高会刺耳,频率过快会让人心情烦躁。

  由于现在市场的批量养殖,蝈蝈的个头越来越小,“现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蛤蟆声了。”他有些惋惜。

  2007年,赵伯光曾发起“北京市蝈蝈大赛”,其实更像一个玩家大聚会,“当时有20多个人参赛,就在我家,拿分贝仪测量鸣叫音量。”

  6年过去,赵伯光已记不起当时“冠军”的成绩。他说,这活动持续了三届,每年一届,后来断档了。原因是有人打着“北京市蝈蝈大赛获胜者”的旗号去牟利。

  点药:为叫得更欢

  随着这项民俗的进化和发展,很多人会在蝈蝈身上“点药”。

  赵伯光拿出一本蝈蝈图谱,翻到了“点药蝈蝈”的部分,“点药分为明药和暗药两种”,明药是点在明处或者说明已点药,“图谱上这只蝈蝈翅膀上有个红色的小点,就是点的朱砂。”暗药就是肉眼分辨不出来,也不说明点过药。

  点过药的蝈蝈翅膀重量增加,鸣叫声更沉稳。有玩家认为,点暗药是虫文化的进步:既能欣赏到叫声,又保证了蝈蝈的美观。

  很多卖家证实,现在市场上的蝈蝈,大多是被点过暗药的,“原生态”的极少。

  蝈蝈衍生品价值不菲

  有卖家在蝈蝈叫声上下工夫,也有人对衍生产品感兴趣,比如蝈蝈的“家”。

  传统意义上的蝈蝈家有两种,一种是竹制或木制的小笼子,能清楚看到里面的状况;另一种是用风干的葫芦加工而成,将葫芦盖去掉,换为圆环状的葫芦口,内部则放置一个铁丝盘成的圆环,既通风,又防止蝈蝈跑出。

  近几年来,葫芦的价格不断看涨,“去年一个不错的葫芦也就一两百块,今年可能就得上千。”赵伯光说,而今年在十里河市场中,花800元买一个雕花葫芦“很正常”。

  还有很多蝈蝈葫芦已经成为文玩的级别,叫价数万甚至数十万元。

  蝈蝈养殖

  津门养殖者一条卖过6000元

  11月16日,天津市红桥区刘园地区,金伟递过一个排球大小的盘子,里面堆满了棕褐色的蝈蝈籽,“从这个盘子里能蹦跶出上万条蝈蝈。”

  6000元一条的蝈蝈,就是金伟卖出的,“那条蝈蝈是五六年前卖的,有一根烟那么长,北京的买家直接来取的。”

  多位商家介绍,目前十里河市场上的蝈蝈,80%来自天津的分房。

  分房,就是孵化、饲养蝈蝈的房间。

  金伟的分房其实就是一套三居室,这里每年能出十三四万条蝈蝈,在天津大小130余家分房中,“不敢说最大,也是之一。”

(责编:谭翀、李海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