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京城首家胡同博物馆(图)【3】

2014年02月18日10:03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京城首家胡同博物馆(图)

京韵,多半来自胡同。

  考场声寂寂

  走出俩名校校长

  关于史家胡同名字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得名于明末将领史可法,也有人翻出《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指出“史家胡同”一名在明中叶就已出现。这场名字由来之争已不可考,但其扬名的原因却毫无争议,那便是因史家胡同与中国教育说不尽的历史渊源。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史家胡同在教育界就扎下了根。当时雍正皇帝下令在史可法祠堂旧址(现史家胡同59号)建左翼宗学,专育八旗子弟,可谓清朝满族教育的私塾。民国初年,左翼宗学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1936年迁至与史家胡同一街之隔的内务部街15号。史家小学随之在二中旧址上建立。至今,京城里赫赫有名的两所学校,即北京二中有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史家小学也有七十五年校史。

  随着清王朝灭亡,左翼宗学随之衰落,然而史家胡同往来的读书人却依旧络绎不绝。原来,史家胡同在清朝末年成了出国留学的学子必到之地。20世纪初,利用庚子赔款而考取出国留学的“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前身)就设在这条胡同。1909年5月,清政府制定了《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处”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这个学务处先设在侯位胡同,后移至史家胡同办公,考场自然也设在这里。

  八国联军的枪声响起,击碎了数百年古都的砖瓦城墙,却阻挡不了青年们爱国救国的热血之心。有志青年秉着“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信念,囊萤映雪发愤图强,立志于救亡图存。走在博物馆里,展厅中的照片定格了学子们埋头应试的瞬间,在那模糊的黑白影像里,我似乎看到了正坐在墙角奋笔疾书的胡适与梅贻琦,他们自这个考场走出国门,带着虔诚而谦卑的心漂泊海外,独自求学。回国之后投身于教育,致力于学问,分别成为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校长,以一己之力树人育人,强国兴邦。

  出了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大门,我带着满脑子的故事重新彳亍在史家胡同里:53号院的好园宾馆,庭院深深,幽静而安逸;51号院的章士钊故居,朱门紧闭,沉寂而威严;20号的海棠院内,似乎下起了玫红花瓣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沐浴着芬芳而生……此刻的史家胡同,便是生动且鲜活的博物馆。

  中国现代文化馆原馆长、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之子舒乙发表感言:“如果只有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这座城市将失去她的魅力和内涵。不过让人感到欣喜的是,无论怎样发展,依然有不少像史家胡同这样的传统建筑形式存活在城市中。我们应该对它们倍感珍惜。”(韦雨舟)

(来源:北京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