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玩转手机“新农具”,用好数据“新农资”

2022年04月01日09:1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随着我国春耕由南向北大面积展开,一些地方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令人眼前一亮。无人驾驶农机、扦插机器人、植物工厂、数字农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让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

  信息与通信技术作为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正在对现代农业进程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是顺应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步应用,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

  从发展机遇看,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和政策力度正不断加大;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增长极,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时期,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从“盆景”走向“风景”的关键阶段。

  用好手机这个“新农具”,首先得有“网”。当前,一些偏远的农业生产区域尚未实现网络覆盖,各地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也参差不齐。应该面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网基本需求,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挥5G低频段优势,统筹推进县域、乡镇、乡村地区5G网络覆盖。

  用好数据这项“新农资”,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历来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给种植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降低其种植成本和种植风险,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应有之义。信息化技术还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比如,“互联网+政务”方便农民在线办事;“互联网+党务”“互联网+村务”有利于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互联网+网格治理”有助于加强厕所、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在线监督。

  用好“新农具”“新农资”的核心是人。当前,一些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成为发展的短板。一方面要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等培育人才;另一方面,要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打破“天花板”“玻璃门”,为城乡人才流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不仅要培训一批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农民,还要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等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农村信息化不能照搬城市经验。要把握规律、科学施策,让农民会用、爱用、用得起手机这个“新农具”、数据这项“新农资”,使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更广泛地赋能农民,助力振兴乡村、端牢中国饭碗。

  (本报评论员李春宇、丁静 参与采写:傅焕然)

(责编:王震、陈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