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移动互联网蓝皮书:我国自动驾驶研发由前期概念集成转向技术攻关
人民网北京6月30日电 (记者栗翘楚)智能网联汽车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间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和执行等功能,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的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6月29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汽车、通信、信息科技等领域企业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关键算法和核心零部件研制,我国自动驾驶研发由前期的概念集成转向更加务实的技术攻关。
对此,《报告》分析了环境感知技术、通信技术、地图技术、定位技术、测试技术等研发现状:
环境感知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决定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视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是主要的车载环境感知方式。分析其中优劣可以看出,视频成本低,很难获取准确三维信息、受光环境影响大;激光雷达能准确获取三维信息,但对速度不敏感、成本较高;毫米波雷达产品被大量应用于保持车距和倒车;超声波雷达,其探测距离短,已被广泛应用于倒车、泊车。
LTE-V2x、5GNR-V2x是目前支撑自动驾驶的主导通信技术,其中,LTE-V2x直连通信端到端时延测试可低至20ms,标准已经基本完善,已经被用于支持实现辅助驾驶,及矿山、港口低速自动驾驶辅助等场景。5GNR-V2x标准尚在制定,产品尚在开发中,面向自动驾驶的端到端时延期望值为5ms,传输可靠性有望达99.999%,可用以全面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应用,预计相关通信产品实现市场化应用最早在2025年前后。
自动驾驶功能要求地图精度为厘米级、服务响应时间为毫秒级。在我国当前的政策法规框架下。如何创新地图偏转等传统的加密技术,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需要,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自动驾驶地图作为导航地图衍生产品,在地图采集、更新等方面,仍有一系列政策法规待突破。
单纯依靠卫星导航系统并不能满足自动驾驶需要,产业界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及高精度定位硬件终端融合来提供解决方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站点加密至30km每个间距,可达分米级定位精度,且成本可控。同时,基于星地一体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将可能成为发展趋势。
测试验证是自动驾驶由技术研发走向应用示范的必经环节,目前,已初步形成虚拟测试、封闭场地测试、开放道路测试逐步递进、相辅相成的测试体系。在开放道路测试方面,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长春、深圳、杭州、无锡、长沙等多地出台了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开放了城市道路,允许自动驾驶企业开展道路测试,此外,北京市还开放了京台高速,允许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开展测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