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粤港澳大湾区:多种市场要素深度交融 “湾”有引力带动区域发展

黄盛
2022年07月02日12:45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丝路明灯、玉兰花开”。6月30日,随着彩车车队缓缓从沙角半岛驶向交椅湾,主塔造型为玉兰花的东莞滨海湾大桥,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后顺利通车。滨海湾大桥,毗邻港澳、紧连广深,与前海、南沙等国家自贸片区紧密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大动脉的进一步畅通,为“1小时生活圈”再添新名片。

伴随着香港回归25周年的创新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重大工程、创新制度把粤港澳大湾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层现迭出,多种市场要素互联互通,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

“产、学、研”协同发展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2016年9月,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高一博临近毕业。几经考虑后,他并未选择在香港就业,而是前往深圳创业。

为聚焦于MEMS硅基生物芯片(Bio-MEMS)检测技术与分子诊断系统的研究,高一博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温维佳教授一起创办了尚维高科。“2020年5月,我们了解了这里的发展前景、政策支持,就把公司搬到了这里。”高一博告诉人民网财经,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局中,自己有幸参与了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等部门的技术攻关项目,为创业积蓄了力量。

近日,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第三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图为建设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大湾区的重要定位。以成果产业化应用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北京怀柔、以开放创新为主的上海张江,一起成为我国三大综合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今,一批体现国家使命和担当的科技力量,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蝉联全国第一,实现了全国“五连冠”,研发经费支出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3.14%;香港特区政府在过去5年投入1500亿港元推动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热潮,并相继成立了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所与世界级科研机构合作的实验室;澳门特区政府相继成立了多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涵盖了中药质量、仿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城市物联网等领域,并实施了“教育兴澳,人才建澳”的发展政策,推动科创快速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智能网络与系统实验室主任、教授陈凯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发挥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的优势,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动技术、信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与应用,成为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路径,这也是三地人才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作用的结果。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一直以来,港澳各方面交流紧密,两地高校在科研人员交流、科研合作、实验室交流、学生联合培养,以及共同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基础。期待今后这样的合作会更加密切,更加扎实。

市场要素互联互通

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2022年6月28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决定批准两地交易所正式将符合条件的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下的ETF交易将于2022年7月4日开始。

“这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更丰富的投资标的,更快捷的投资便利。”听到这一消息后,在洋葱集团负责战略管理和资本运营的何珊告诉人民网财经,近四年来自己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建设以及香港、内地资本市场的加速融合,深感两地互联互通带来的巨大市场发展。“这为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也为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红利,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化上围绕科技研发、应用场景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陈凯向人民网财经表示,香港基于在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要素安全协作优势,赋能金融机构探索利用联邦学习和隐私计算技术,在智能风控、反洗钱、普惠金融等方面提供了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决策服务。这不仅推动了粤港澳在金融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也为香港提供了智慧金融升级的破题之道。

事实上,不仅ETF交易,近年来“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政策及产品创新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的深度合作,两地间的资本、人才、市场、数据、信息、货物等要素汩汩流动,为大湾区的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一些创新新业态也采取了审慎包容的原则进行监管,鼓励先行先试。”粤港澳互联互通产生的聚合效应,让货拉拉副总裁陈宇深有感触。他说,2014年货拉拉从香港走向深圳叩开内地市场大门时,两地间的市场互补性与人才、政策的支持,让他们备受鼓舞。

“深、港毗邻的先天优势为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陈宇告诉人民网财经,香港总部更容易接触到来自全球的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为公司早期发展的融资提供了便利。深圳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不仅有大量的企业落户补贴和便利政策,也有充满活力的体制、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陈宇说,广深莞佛等珠三角内地城市的高科技制造,服装、电子、灯饰等轻工业产业蓬勃兴盛,对同城及短途货运有强劲的市场需求,助力公司从香港中环一隅延展到全国各地。

2022年5月17日,繁忙有序的深圳妈湾港。 图片来源:人民图片

与此同时,内地企业“南下掘金”也成为市场上的靓丽风景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港中资企业及下属实体公司注册总数已超过4000家,业务覆盖金融、建筑、通讯、贸易、物流、科技等领域,保障了供港90%的活猪活牛、78%的饮水、70%的鲜活畜禽、52%的小麦粉、42%的油气,总资产规模达14.98万亿港元。

此外,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澳门输往内地货值18.1亿元,按年上升12.3%,出口至中国香港的货值91.6亿元上升22.7%;全年产自内地的进口货值485.2亿元,按年上升75.7%。

打造“1小时生活圈”

让公众获得满满幸福感

“如今,从珠海到香港,坐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只需三十多分钟。内地和香港的文化、商务交流,愈发地方便高效。”全国工商联青委会港澳委员、万希泉钟表有限公司创办人沈慧林记得,得益于大湾区之间发达便利的交通网络和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建设,自己曾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从香港到深圳、广州、南沙多个城市参加了不同的活动。

当前,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与在建的深中通道、深江铁路通道等,架起了大湾区横向“黄金走廊”;通车多年的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与在建的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等构成纵向骨架。目前,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媲美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湾区。

“现在我们经常把香港的钟表展和深圳的钟表展,放在一起举办。”沈慧林告诉人民网财经,粤港澳不仅交通便利,文化也共融,让创业者们倍感亲切。

“粤语、粤剧以及香港音乐、影视等文化,在大湾区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也让大家对于文化、艺术、时尚等领域的创意产品,有着天然的共情。”沈慧林说,由香港起步融入大湾区,再通过大湾区面向整个中国市场,透过整个中国市场走向全世界,正成为不少香港文化类企业开拓市场的路径。

2022年6月30日,广东东莞滨海湾大桥正式通车,成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新名片。 图片来源:中国中铁

作为香港人,何珊在内地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她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在“1小时生活圈”下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整体呈出现多元性和包容性,这让她更坚定地把事业与家庭扎根于此。她说:“大湾区借助便捷的交通网和独特的海港群区位优势与世界各国密切互联互通,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交流、协同、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大湾区作为高校密集型城市群,在人才集聚和产品开发方面的优势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也希望在自己的专业范畴中,积极融入到大湾区的建设中。”

“在优质生活圈的建设上,内地在出行方面的丰富数据,助力了香港智慧城市出行的应用落地。”陈凯表示,此前存在缺乏大量必要数据等问题,目前随着城际迁移学习算法,能够将从其他数据丰富的城市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香港,大大降低了数据采集和计算的难度,减少了部署智慧城市应用的成本。

如今,站在伶仃洋畔眺望港珠澳大桥,寓意三地同心的青州桥“中国结”,正在见证着大湾区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的机遇,见证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从宏伟蓝图变为壮丽现实,也见证着粤港澳大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背后的发展向心力。

(责编:李楠桦、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