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探测千万公里外小行星 “中国复眼”二期开工
2月14日,“中国复眼”二期——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在重庆市云阳县开工。该项目将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计划于2025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强的深空探测雷达,实现对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填补国内空白 支撑小行星防御计划
小行星撞击是地球的最大威胁之一,深空探测雷达是小行星撞击防御的重要手段,可以大幅提升小行星定轨精度,并获取小行星高分辨率形貌。
“中国复眼”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建设,计划在重庆建设世界上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通过高分辨率观测小行星,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等国家重大需求,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项目共分三期开展建设,第一期“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明月山,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已于2022年12月完成建设,在开机运行之际就成功拍摄了我国首幅月球环形山地基三维雷达图像。
此次开工建设的“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作为“中国复眼”二期项目,落地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中洲岛,总占地面积300余亩,将建设25部30米孔径雷达。在完成二期项目建设后,还将规划“中国复眼”三期工程的建设,雷达单元数量拟扩展至百部规模,可拓展人类雷达深空探测的边界,为行星形成等世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突破研究难点 实现多部雷达协同工作
传统集中孔径雷达如同生物单眼,远距离观测需要极大孔径,物理上难实现,将多部小孔径雷达高效合成大孔径雷达一直是国内外雷达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要实现多部雷达协同工作是这项设想的难点,‘中国复眼’的实现可以说是雷达技术的一项突破性发展。”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曾涛介绍,昆虫复眼由多个小眼睛神经协同,通过“大脑”处理实现远距离观测,“中国复眼”如同昆虫的复眼,由多部雷达组合进行协同观测,突破了传统集中孔径雷达的功率、孔径局限,实现了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
据了解,“中国复眼”每部雷达单元都有独立的天线孔径、发射机、接收机,彼此之间通过同步分发链路与智能控算子系统相连,从而实现了“整齐划一”“积沙成塔”的效果。
记者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获悉,目前,“中国复眼”项目已纳入重庆市“十四五”重大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在开工仪式致辞中表示,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复眼”项目将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这也是北京理工大学与重庆市深度合作的一个里程碑。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与北京理工大学在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发挥好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推动形成新的合作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助力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记者 雍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