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南海Ⅰ号”:重现深埋千年的“海丝”辉煌

曾帆
2023年09月06日13:3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在广东阳江的海陵岛上,造型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静静矗立。馆内“水晶宫”保存的“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目前,沉船中共发掘出文物约18万件,其中瓷器超过17万件套,金器213件套约3.5千克,银器198件套约300千克。虽然历经近千年的时光沉浮,但里面出水的大量珍贵文物仍“清晰”记录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辉煌。适逢暑假,馆内如织的游人也见证着“南海Ⅰ号”如何续写新时代的“海丝”故事。

田国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负责馆藏文物保护和修复。他介绍,“馆藏‘南海Ⅰ号’的文物主要是瓷器和铜钱,目前馆藏瓷器是27,967件,铜钱5000余枚。”

  馆内展示的2018年发掘遗址正射投影图(南海1号)。人民网记者 李娜摄

馆内展示的2018年发掘遗址正射投影图(南海1号)。人民网记者 李娜摄

这些水中沉睡800多年的文物,展示着我国宋代繁盛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海螺雕杯比较有特色。制作这种杯的夜光蝾螺产于我国南海等地区,但我们在东亚、欧洲都发现了这种螺杯。这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田国敏说,通过这些文物看到的文化交流细节还有很多。他指着一个大口瓷碗告诉记者,“这种口径在20厘米以上的大瓷碗,迎合了当时东南亚地区‘手抓饭’的饮食习惯。”

福建德化窑瓷碗。人民网记者 李娜摄

福建德化窑瓷碗。人民网记者 李娜摄

顺着田国敏的指引细细看去,瓷碗上有很多蕉叶纹饰。“福建德化窑大碗,器形较大,在我国田野考古中鲜有出土,德化碗坪斋窑址有发现同类瓷器,出口到东南亚或西亚地区的器物,比较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东南亚、西亚地区有吃手抓饭的习惯,碗口大方便抓食。”田国敏介绍说。

福建德化窑白釉印花四系罐(左)。人民网记者 李娜摄

福建德化窑白釉印花四系罐(左)。人民网记者 李娜摄

“‘南海Ⅰ号’现已出水的瓷器,窑口众多。这里有福建德化窑青白瓷、陕西耀州窑青瓷、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和浙江龙泉窑青瓷,都是宋代著名窑口的瓷器。这些明显带有异域风格的瓷器,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扩展延伸,既有历史依据,又有现实意义。”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发展,田国敏有着很大的期许,“古人这种一心向海、连通世界的努力,是我们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动力源泉。应该用好这些文化印记,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让海丝焕发新活力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努力的方向之一。如今的“南海Ⅰ号”已经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发现,它更承载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用历史向我们诉说着自由平等的多边贸易为世界发展带来的诸多可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文化交流”将成为该馆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我们拟策划发起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文化传播力,扩大海丝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讲好海丝故事。”

(责编:杨曦、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