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2023一带一路>>国内海丝线

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海丝”风华何以跨越千年

朱晓玲 覃心 曾帆 李栋 姜越 马天翼 严立政
2023年10月08日16:01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千年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古今。

“合浦”,意为“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早在两千多年前合浦就是中外通商往来的重要门户。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西考察,首站就来到北海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他指出,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殷殷嘱托锚定方向。合浦为时光沉淀下的“文化明珠”注入新的活力,让“海丝”风华越过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数智赋新能,让沉睡千年的历史说话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上新”,20件修复如初的汉代青铜器首次亮相。

活链提梁铜灯。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供图

馆内,一件底部三足、带有活链的铜灯,以别致的造型吸引了游客目光。这件出土于合浦红岭头的“活链提梁铜灯”在2017年被送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修复,如今终于回到“故乡”与公众见面。

走近看,铜灯提梁的环形装饰上有5个形态各异的人俑,或吹箫或弹奏,具有典型的汉代南海诸岛特征,带有鲜明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印记。

“近年来,我们与中国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学术机构及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相关的研究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传承和保护‘海丝’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林娟告诉记者。

一器一物浓缩文化,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在“碧海丝路”展厅,湖蓝色玻璃杯、金花球手链串饰、褐色缠丝玛瑙、海蓝宝石绿柱石混合串饰、琥珀串饰等文物琳琅满目,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国内唯一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专题博物馆,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6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的文物。 人民网记者 严立政摄

千年之前,这些当时的“新物件”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合浦港,与汉代文化碰撞出缤纷的火花;千年之后,“新物件”已经成文物,成为汉代北部湾地区对外通商交往史的见证,也是探寻古代“海丝”文化的一扇窗口。

今年,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共挑选8件具有代表性的“海丝”文物分别参加福建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的专题展。前不久,林娟获悉,已吸引83万人次参观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决定延期闭展,几件“出差”的文物过段时间才能“回家”。

为了让馆藏文物“触手可及”,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建设了“线上博物馆”,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观展。林娟十分看好科技带来的新改变,“接下来我们还将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创造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化体验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海丝’历史和文化。”

文旅巧融合,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今年暑假,博物馆“热”遇上研学“热”,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几乎每天都满额接待往来游客。

光看文物不过瘾,从博物馆驱车20分钟,还可以体验一回“穿越时光之旅”。在合浦县海丝首港景区,极具故事感的全景交互沉浸式体验令人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夜幕下的海丝首港景区。 人民网记者 严立政摄

海丝首港是北海文旅项目的“头号工程”,建设初期,项目企宣负责人许承荣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让文化说话”。彼时,合浦始发港早已不复昔日的繁华,入海口一片荒凉。为了找寻两千多年前汉代海港的模样,他与团队多次前往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学习。

“最终,我们找到了海丝首港的文化之根,是一种开放包容的历史底蕴。”许承荣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海丝首港景区里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好不热闹。行走间,随处可以发现蕴藏在场景设计中的“海丝”印记。

“你们瞧,这盏路灯的造型就是源自我们的‘镇馆之宝’羽纹铜凤灯。”林娟说。

来自湖南的游客刘女士与女儿并肩坐在岸边的石阶上观看表演。1米外,一场近身戏剧“珠还合浦”正在上演。“这些演员真敬业,哪怕走远了,神情仪态依然在戏中。”她感叹道。

这是海丝首港《水与火之歌》全景交互式实景演艺的一部分。上百名人物角色、500多个故事线贯穿景区内的街区与商铺,使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汉代海港。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快乐很美好的地方,我喜欢这里的人们。”西班牙演员克劳迪亚自2021年就在此工作,如今已表演约450场。

通过汉韵建筑、全景交互式生活港、商业演艺“三者合一”的运营模式,海丝首港景区带动区域旅游、文化、生活融合发展,逐步成为北海旅游新标杆。

“我们正在建设环廉州湾海上航线,开发北海北线旅游路线,把市区的游客通过航线带到首港景区,打造全域旅游的北海样板。”许承荣说。

促活产业链,让古韵焕发出新生机

近日,北海贝雕博物馆里,一幅名为《“一带一路”》的贝雕作品吸引着往来游客。

来自北京的贺女士正带着孩子边参观边讲解背景知识。“这次来到北海,让我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又有了新的认识,这里拥有历史悠久的始发港,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开始。”

林日光(右)正在打磨贝壳。 人民网记者 覃心摄

年过古稀的贝雕技艺传承人林日光是这幅作品的制作者之一,回忆起创作历程,他感慨万千:“我们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选取了23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画面的主要题材,6位工艺大师用了900多公斤贝壳材料,历时5个多月才完成。”

近年来,北海市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强北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行动方案》;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颁布实施《北海市合浦汉墓群保护条例》等;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文化北海”建设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常抓不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北海带来了新机遇,依托“海丝”文化,北海滨海文旅产业活力强劲:银滩景区以新面貌、新业态展现新魅力,晋升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涠洲岛实力圈粉,成为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上榜全国首批“和美海岛”;银基水世界、高德古镇、合浦烘焙小镇、康乐旅游港、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等成为新晋旅游打卡点;侨港小镇“昼夜联动”,精彩演绎侨乡风情;老城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几经发展,“丝路古港,潮美北海”的城市品牌享誉全国,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今日的北海,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海丝”故事不止于历史的浩渺烟尘,在这座依海而生的城市里获得新的演绎,成为“向海而兴”的生动注脚。

(责编:曹淼、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