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2024年06月26日06: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共同富裕相辅相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刘  旭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优“蛋糕”,确保共同富裕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并且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向前推进;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浙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应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整合力度,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巩固一流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地位,发挥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在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浙江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创新人才集聚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以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抓手,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汇聚人才、发展人才、成就人才,围绕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解决人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路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张燕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探索出一个省域范围内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实绩。面向未来,浙江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两方面着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浙江探索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可重点在八个方面发力。一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协同推进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中小城镇化与中心城市更新。二是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协同打造国际大都市与世界智慧城市。三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四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六是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协同建设大市场与大产业。七是大力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八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等的前提。浙江探索以打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促进共同富裕,可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加快打造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浙江样本”,推动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二是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的作用。三是推进省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探路先行

  浙江省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  刘  颖

  余杭区区域面积9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0.5万,是浙江经济强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

  余杭有两张“金名片”。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去年,首届“良渚论坛”在余杭良渚圆满举办,杭州亚运火种采集仪式也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圆满举行,良渚品牌进一步打响。此外,余杭还有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千年古镇文化、非遗文化等。当前,余杭正高站位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加快构建“两廊一轴”空间新格局,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路先行。

  二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创新生态。余杭汇聚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以及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杭州超重力场、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重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平台;招引了一大批创新龙头企业,拥有一批优质第三方服务机构,连续3年获得浙江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

  过去3年多来,余杭锚定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目标,勇担使命、砥砺前行,连续3年在杭州市共同富裕考评中位列第一。紧扣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抢先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算力、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打造“中国飞谷”,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共富“蛋糕”。聚焦缩小“三大差距”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扩中提低”,2023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3、居全省最优行列。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招引入驻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建设投用杭州音乐厅、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等高端公共服务设施。余杭将紧紧围绕浙江省共同富裕“1311”体系,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全力以赴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

  

  发挥好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作用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查志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做大“蛋糕”,夯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主体、产业是载体。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和科技创新大省,浙江广大民营企业围绕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发展,为促进浙江社会生产力不断跃升贡献了重要力量。应持续擦亮民营企业“金名片”,全力打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联合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提高企业开放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当前,面对“脱钩断链”等逆全球化挑战,企业要更加主动走出去、引进来,通过技术迭代和场景拓展,争取在全球创新“圈子”中获得一席之地,继而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领制高点。

  提高企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公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大各类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向企业开放的力度,提高企业获得创新资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降低企业科技创新成本。促进企业高效对接科创资本,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在浙江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和“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全面推开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生态和开放环境。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施冬材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浙江坚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创新深化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完善统筹机制,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坚持高原造峰、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开展以战略任务为牵引的有组织科研,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劲创新策源引擎。

  组织高效率科技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根据“四个面向”要求,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全链条部署,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和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迭代“赛马制”“军令状制”等攻关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

  培育高质量科技企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推动科技企业扩面提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高效统筹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省级创新深化试点,赋予高校等战略性人才引进“一人一策”自主权。

  加强科技改革,塑造良好开放创新生态。浙江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科研环境。

  

  用科技赋能美好生活

  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韩璧丞

  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我们公司注重三个“一”。

  第一个“一”,是“一个产品线”,帮助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肢体残疾人士。中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其中有2400万是肢体残疾。在调研中发现,这些人大多数常年待在家里。为什么以前没有企业去做更好的智能假肢呢?因为手和脚是人体中非常复杂的部分,特别是手,开发一个能用意识控制的假肢是极其困难的,这也正是脑机接口技术里面最难的技术之一。作为一家脑机接口公司,关注的第一个人群就是肢体残疾人士,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为此我们开发了直觉神经控制每根手指运动的智能仿生手。

  第二个“一”,是“一个领先的技术”。我们用7年时间研发的假肢,可以让残疾人直接用意识控制假肢,并且可以实现写字、画画、弹钢琴等非常精细的操作。它会检测佩戴者的神经电和肌肉电信号,通过AI算法“倒推”佩戴者的运动意图,并将运动意图转化为智能仿生手的动作,从而实现5根手指的独立运动和手指间的协同操作。我们正在努力通过探索各种模式,让中国更多的残疾人用上智能假肢。

  第三个“一”,是“一个勇敢的模式”。去年,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了“浙江省科技助力肢残人士公益项目”。作为技术和产品支持方,我们参与其中,在众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计划帮助1000名肢体残疾人安装智能假肢,目前已经服务300多名残疾人。这些残疾人很多以前都是坐轮椅或是拄拐杖,大多待在家里。现在他们已经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我们希望受益人群能够继续扩大,并推广到其他地区,帮助肢体残疾人士恢复日常生活,更好融入社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6日 14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