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激发新动能(记者手记)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投入高、周期长,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即对第三方或社会整体产生未被市场价格机制反映的收益),因此,仅靠市场机制难以支撑其全面发展,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强力支持不可或缺。从国际实践看,各国为加速人工智能布局,纷纷优化政策供给,从税收优惠、数据开放到提供资金补贴,政策支持覆盖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与风险防控等多个环节,助力加快获取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策“鼓点”密集,已形成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今年初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算力券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同时鼓励各类产业基金、专业投资机构加大数据标注产业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
看地方,北京市提出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面向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和核心算法开展早期硬科技投资;广东省推出30条税务措施,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应享尽享”、建立“产学研粤税院士服务站”,助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聚;武汉市设立千万元“算力券”,对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补助50%……这些政策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加快形成“政策—技术—产业”的闭环,有效构建人工智能发展的良性生态。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政策支持还要持续加力。
要注重政策覆盖“全周期”。比如,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资金支持,综合利用退税等政策、信贷支持等降低软、硬件制造成本,优化政府采购机制支持新产品市场推广,等等,对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式政策覆盖,避免“断点”制约技术转化、发展跃升。
要提升政策精准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无论是行业自身发展,还是其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造,可谓“千变万化”“千姿百态”,这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运用财政金融等支持手段时,能更加精准识别企业需求、评判企业成长性,既能够送来“及时雨”,撑起“安全伞”,也避免“撒胡椒面”,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能,有效规避信贷风险。此外,还需建立跟踪评估、灵活响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支持手段始终与产业演进同频共振。
要强化管理协同。比如,进一步推动交易机构数据互认,破除部门壁垒;简化跨区域税费迁移程序,促进各地产业链融合,等等,以协同机制放大政策整体效能。
人工智能的崛起是机遇,亦是挑战。要通过更大力度的财税金融支持、更精准的政策设计、更灵活的调整机制,筑牢其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让技术红利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2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