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指出,過度依靠代銷業務將給飛亞達帶來業績增長的瓶頸,如何將制造業轉型到精品路線是飛亞達需要思考的問題
素有“中國鐘表之王”稱號、一直保持業績高速增長的飛亞達在2011年淨利猛增70%后,2012年出現九年來首次業績下滑,2012年公司實現淨利1.16億元,同比驟降19%。業內人士指出,飛亞達逐漸轉變為代銷國際品牌,這將會使其失去原有核心業務,過度依靠代銷業務將制約其業績增長。
同時,公司資金壓力不容小覷。2月24日,飛亞達發布公告稱,擬發行4億元債券已獲得証監會核准:網上預設發行規模為0.4億元,網下預設發行規模為3.6億元。
業績九年來首度下滑
2004年飛亞達實現淨利0.01億元,2011年達歷史最高峰1.59億元,同比增幅達70%。2012年飛亞達淨利卻沒有延續上升態勢。
對此,飛亞達相關人士表示:“業績下滑主要由於前期拓展費用成本較高,經濟不景氣,整體高端零售業行業表現不好。但這只是暫時的,隨著消費升級及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行業仍然有很多機會。”
“2012年四季度,飛亞達業績突然下降,直接原因是代理的國際品牌手表銷售受阻,與國內反腐有一定的聯系。與此同時,2012年飛亞達快速的網點布局,也加大了公司經營和財務壓力,對利潤形成擠壓效應。”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2013年通脹抬頭對公司經營環境有利,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的反腐對名表消費又造成一定的沖擊,這將對飛亞達2013年業績持續造成影響。
飛亞達上述人士表示:“行情不理想是主因,政府採購數量單方面不能作為衡量標准,反腐與公司業績不成正比。”他坦言,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也會訂購,但公司銷售客戶以個人為主,百貨商場和賣場的來源為主要收入,群體包括公司白領、公務人員等各類消費群體。
“飛亞達一直與政府保持較好關系,高端團體客戶一直是飛亞達銷售中提供收入的重要支撐,一旦失去將對飛亞達業績造成重創。”一位接近飛亞達人士稱。
與此同時,飛亞達資金壓力愈見明顯,2012年年初公司短期借債9.8億元,截至2012年9月30日,公司短期借債上升至14.8億元,負債合計自15億元上升至19億元,公司資產負債率達55%。
轉型代銷國際品牌
國內品牌表行業競爭之下,國際品牌表對市場的強勢蠶食,也是飛亞達自有品牌未能得到業績突破的重要因素。在國內市場銷售的近200個手表品牌中,國際品牌有65個,國內名表銷售額的80%來自國際品牌。
據了解,近年來,日本、瑞士等鐘表業紛紛涌入中國辦廠,中國名表品牌影響力嚴重處於弱勢地位。2012年我國進口瑞士手表總值約合100億元,較2010年增長超60%。
“國產品牌手表市場份額目前沒有多大的改變,飛亞達與依波、羅西尼、天王正處於激烈的價格戰中。由於高端化戰略的持續推進,飛亞達在銷量沒有提升的情況下,營收有一定增加,開始領跑國產四大手表品牌。然而,國內高檔手表市場正被瑞士5大品牌所佔據,在高端手表市場年均30%增長的背景下,國際品牌將持續佔據絕大多數國內市場份額。”黎雪榮告訴記者。
據了解,中國表企與國際品牌表企業曾一度達成品牌同盟,擴大銷售網絡,相當一部分企業紛紛轉型,然而由於自主品牌一直缺乏強勁競爭力難以脫穎而出,不少企業做起了代銷國際名表品牌的買賣。
代銷或喪失手表制造核心
多年來,飛亞達業績高速增長與其戰略轉型有關,其中代理銷售的國際品牌對其業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這與我國近年來高端手表市場持續高速增長密切相關。在世界名表迅猛增長的同時,飛亞達也嘗到了甜頭。
自上市之后,飛亞達迅速成立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專門代理和銷售世界名表,目前代理銷售卡地亞、勞力士等超30個的國際品牌,有120多家連鎖店。
從2007年到2011年,飛亞達表銷售收入從1.5億元增長到4億元,累計增長160%,公司的世界名表銷售收入從5.8億元增長到20億元,增長240%。2003年,飛亞達自有品牌飛亞達表佔公司當年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近50%,2011年該比重僅20%。
從飛亞達當前業績和盈利來源分布來看,商業代銷國際品牌收入佔比高達80%。盡管我國正開展反腐運動,但國際品牌仍是我國高檔手表市場的主力軍,不過,名表業務運營成本和財務費用增加過快卻成為飛亞達的負累。
黎雪榮認為,在市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飛亞達業績增長的前景仍然明朗,但逐漸轉變為代銷國際品牌,飛亞達將會失去其原有的核心業務。過度依靠代銷業務將給飛亞達帶來業績增長的瓶頸,不斷加強自有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鞏固和加強自有品牌的生產和銷售,是飛亞達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業內人士指出,代銷國際品牌在飛亞達營收中佔有絕大部分比重,這種代銷業務容易面臨更激烈的市場競爭,飛亞達隻有加強渠道控制力才能保証代銷業績的穩固和持續提升。
(來源:中國經濟網——《証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