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任的不是企業,不是政府,而是與農民交流的情感
事實上,農夫市集並不是中國的獨特現象。台灣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董時睿介紹說,大約20年以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就開始出現專售綠色、自然農產品的農夫市集。現在,定期的農夫市集在美國已經有4300多個,英國則有接近500個。
在周立看來,農夫市集興起的背后,是人們對工業化農業生產與銷售模式的一種反思。“食物本來應該為了人們的生命健康而生產,但大規模、長距離運輸的工業化生產漸漸扭曲了這個本質。”周立說。
對袁英華來說,這樣新興的理念曾經離她的個人生活很遙遠。直到2008年,三鹿奶粉中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事件被曝光后,這個都市白領突然感到,“原來在城市裡生活也不安全”。
“我要自己去找安全產品才行。”袁英華說,懷孕之后,為了不讓“孩子受到污染”,每樣吃進口的東西她都要“認真看成分、原產地、追蹤新聞”。
不久之后,兩位來自北京郊區、希望推廣直銷的農民來到了袁英華生活的小區。面對袁英華的種種疑問,這對皮膚黝黑的中年夫婦熱情地介紹他們的每一種農產品“在哪兒種,怎麼種”,甚至細致到“面粉過濾了多少次”。
袁英華開始嘗試從他們那裡買蔬菜、水果、大米,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而僅僅就在袁英華生活的社區裡,同樣從這兩位農民那兒直接買菜的還有20戶人家。
這對農民夫婦坦承,自己的地裡“也會用點合格的農藥、化肥”。不過,袁英華留意到,賣菜的時候,他們也會“留一些給自己吃”,“這玉米特別好吃,我們都是一從地裡摘了就往嘴裡塞的”。
這些細節都讓袁英華對自己購買的食品越發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