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餐桌的實驗還是中產的腔調【5】--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保衛餐桌的實驗還是中產的腔調【5】

2012年11月07日08: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在北京這個大都市裡,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返回到原始、初級的交易模式。2010年夏天,從美國留學歸來的上海女孩常天樂創辦了這個市集,試圖將生產有機農產品的農戶與消費者直接聯系起來。

  周立分析說,這種有異於工業體系的消費模式是“社會的自我保護”,“工業化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們越來越迷信市場,損失了產品的質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信任。”周立指出,“這時候,社會就會出現‘自我保護’的行為,探索另一種替代模式。”

  5年前,董時睿也在台灣中興大學校園裡創辦了台灣第一個有機農夫市集。起初,對許多普通市民而言,那兒的有機蔬菜可謂“奢侈品”。但創辦沒多久,市集就迎來了“排隊買菜”的熱鬧場景。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普通蔬菜的價格也一度“漲得可怕”。

  不過,在中國大陸,這種新興的概念似乎還難以在大眾層面推廣。

  價格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市集裡,一個中年婦女正在推銷一種辣椒醬。“我們的辣椒醬是用37種材料做成的,外邊賣的那些,隻用5種材料,其中一種還是防腐劑。”這瓶辣椒醬59元。

  而在那裡,人們還能看到80元一斤的排骨、68元一斤的五花肉以及10元一斤的生菜。對普通家庭而言,農夫市集上產品的售價依然顯得非常奢侈。

  對馮超買的菜,他的父母和親戚常常抱怨“怎麼這麼貴”。一次他的小姑在他家裡幫忙做飯,問了菜的價格后嚇了一跳。“這菜這麼貴,我都不敢炒啊!早知道從老家那兒背些過來了!”小姑感慨地說。

  袁英華也留意到,在農夫市集裡,曾經有老人硬要把想買菜的年輕人拽走。在她的身邊,許多朋友也因為家裡老人不接受,不敢讓農戶往家裡送菜。

  “這肯定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模式,只是一種先鋒的探索,我的生活就是實驗田。”袁英華承認,“這種很純粹的模式很難普及”,但她希望,這種“小眾的選擇”可以喚起“人們對主流生產、消費模式的反思”。

  在11月3日舉辦的農夫市集上,一位65歲的老奶奶第二次來“趕集”。之前一次她買了一棵甜菜,感覺“特別甜”,這次她的目標是買有機大白菜。市集上的大白菜是普通菜市場上的4倍,她與老伴兒在家裡商量了好一會兒,才最終下定決心“買棵嘗嘗”。

  “這大白菜20塊一棵,你可別糊弄我啊!”她掂量了好一會兒才選定一棵。接過大白菜后,她一邊笑著對農戶說“再送我些這個吧”,一邊又小心翼翼地揀了好幾個小番薯,塞進了自己的環保袋。(馮超為化名)

(責任編輯:郝帥、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