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餐桌的實驗還是中產的腔調【4】--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保衛餐桌的實驗還是中產的腔調【4】

2012年11月07日08: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在北京這個大都市裡,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返回到原始、初級的交易模式。2010年夏天,從美國留學歸來的上海女孩常天樂創辦了這個市集,試圖將生產有機農產品的農戶與消費者直接聯系起來。

  “比起外邊產品上的條形碼和成分介紹,我覺得眼前這兩個農民更值得信賴。”袁英華說,“大家認識了3年多,他們還認識我的小女兒,這麼有感情了,你說他們會用有毒的東西害你嗎?”

  “信任”是農夫市集的熟客常常挂在嘴邊的詞。這兒的農產品大多沒有正規的包裝或光鮮的外表:青蘋果上虫洞密集,花生油瓶子上隻有一小張白色標簽,手工米酒就灌在農夫山泉的塑料礦泉水瓶裡。但熟客習慣直奔某個攤位,“什麼也不問,直接付錢拿貨”。

  與袁英華一樣,馮超起初也會仔細詢問農產品的信息。他甚至特意參觀過自己經常買菜的農庄,在那裡,他親眼看見農民用裝有誘食的塑料瓶子吸引害虫,“用最原始的方法去除虫”。

  這些消費者也相信,時間久了之后,他們會與農夫成為“朋友”。在市集上,馮超不僅買東西,也常常幫相熟的農戶看攤子。他發現,農戶會主動與自己分享種植經驗,“賣東西也不是總斷斤算,差不多就行了”。

  在北京這個大都市裡,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返回到原始、初級的交易模式。袁英華喜歡帶著小女兒到市集上與農戶聊聊天,感覺“很親切”。“我相信的不是企業,不是政府,而是與農民交流的情感。”她說。

  “絕大多數參與農夫市集的人還是相信農民,他們相信農民不會毒害他們。”周立分析說。

  “這菜這麼貴,我都不敢炒啊!”

  不過,在目前參與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30家農戶中,29家的生產者其實都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與他們的顧客一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本是生活在大城市裡的白領或打工者。出於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又或個人信仰,他們有的選擇返回老家的鄉村,有的決定下鄉租些農田,經營小農庄。

  馮超覺得,自己通過選擇買什麼菜,可以讓這些“少用化肥、農藥”的小農庄“至少為環保作了一點貢獻”。在這群農夫市集的忠實消費者眼裡,他們選擇的消費方式不僅意味著安全,還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

  范冬雨則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消費,促進“公平貿易”。“我希望農民也能過得更好,他們獲得價值鏈上的最大一塊利益,這是我所期待的理想社會。”范冬雨說。

(責任編輯:郝帥、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