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收入差距將縮小 未來調控重點在城鎮--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城鄉收入差距將縮小 未來調控重點在城鎮

2012年11月27日10:52        手機看新聞

  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已成為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最重要的經濟現象之一,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基尼系數已逼近0.5的關口,向最不平等地區邁出了一步。不過,據筆者測算,近來我國收入差距已隱現逆轉的現象,地區間收入差距、城鄉間收入差距、行業間收入差距,均在最近出現縮小的趨勢。考慮到我國當前特定的發展階段,以及政府即將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政策,未來我國收入差距將會繼續縮小。由於城鎮化進程在不斷持續,未來城鎮收入差距將成為我國收入差距的主要調控重點。

  改革開放后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

  我國從平均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化的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使得我們認可適當的收入差距並不是壞事,適當的收入差距可以提供激勵,促使人們更加勤奮勞動,同時如果有良好的渠道和機制,先富起來的人可以帶動其他人共同富裕。

  但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同時,另外一部分人的收入增長卻遠遠滯后,這使得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增長幾乎貫穿了整個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的基尼系數從1981年的0.3一直擴大到2009年的0.44(利用不同的數據計算得到的具體數值不同,但變動趨勢均一致),不僅明顯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並且似有一路沖向0.5大關,向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國家靠近了一步。

  我國收入差距的擴大由多方面因素組成。首先,一個重要因素是城鄉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在1981為2.57,2009年則達到3.33的高峰,由於城鄉收入差距是我國收入差距的主要組成部分,這相應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整體收入差距的擴大﹔其次,城鎮和農村內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持續擴大,城鎮基尼系數從1981年的0.17擴大到2009年的0.33,農村基尼系數從0.24擴大到0.38﹔再次,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最后,不同地區間的差異也有所變大,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在過去幾十年發展迅速,中西部省份則逐漸落后。

  總體收入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近年來保持穩定

  1、總體收入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趨向穩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分配差距在最近幾年呈現逐漸穩定的跡象。從基尼系數上看,2005年全國總體基尼系數達到0.443,之后從2005-2008年基尼系數一直基本保持穩定,而不再像2004年以前逐年較快增長。從結構上看,城鎮和農村內部的基尼系數引起的城鄉組內差距仍然在緩慢的擴大,但是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自2003年以來基本保持穩定。特別是,2009-2010年城鄉間收入差距呈現縮小的態勢,這帶動總體收入差距也略有下降,2010年測算得到的總體基尼系數降為0.432。

  這個現象用其他測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如泰爾指數也可以發現。利用泰爾指數的測算同樣顯示城鄉組間差距自2003年以來基本保持穩定,不再明顯增長,2008-2010年則有一定的下滑,這顯示城鄉收入差距在已經開始縮小。

  2、影響城鄉收入差距變動的因素

  但是,這還不足以讓我們得出未來城鄉收入差距可能會繼續穩定或縮小的結論。畢竟,在中國收入差距的演進歷史中,1981-1985年,1994-1996年也曾經出現過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以及其帶來的整體收入差距的縮小,但那明顯是暫時現象,之后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並又帶動了整體收入差距擴大。

  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1981-1985年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主要是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由於農村在80年代初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這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為農民提供了充足的激勵,而這一時期城鎮的改革尚未啟動,這使得這一時期農村的發展、農民的收入增長均快於城市,城鄉收入差距和總收入差距在這一時期快速縮小。在城鎮改革啟動后,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收入差距被拉大。

  而1994-1996年城鄉收入差距和總體差距的縮小則主要是由1994-1996年的經濟過熱和高通貨膨脹導致的。1994-1996年由於我國市場化改革深化、市場價格進一步放開、經濟過熱、以及1993年人民幣大幅貶值導致的輸入性通脹,使得這一時期通脹率大幅上升,1993年CPI同比增長率達到14.7%,1994年24.1%,1995年17.1%,1996年8.3%。

  高通脹主要從兩個方面起到降低收入差距的作用。

  (1)農民的收入以經營性收入為主,通脹率較高時,食品的價格上升速度也經常更快,當通脹率大幅上升時,農民的靠出售糧食、蔬菜等食品的經營性收入就會大幅增長,而城鎮居民的收入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具有較強的價格黏性,當通脹率較高時,工資受到合同等因素的限制呈現較強的黏性,因此收入增長速度反而傾向於低於農民。

  (2)由於經濟中大部分稅率具有累進性(有些稅率雖然表面沒有累進性,但在制度或技術上都會有起征點,這也導致稅收呈現累進的特征),這導致通脹率較高時,稅收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使得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更強,這也傾向於降低收入差距。因此,我們看到1994-1996年的高通脹時期城鄉收入差距和總體收入差距明顯縮小。

  而2003-2008年以來的城鄉收入差距的基本穩定,則很可能需要歸功於:(1)政府在2003年后實行了一系列如取消農業稅等惠及農村的政策,使得農民的收入在2003年后增長較快﹔(2)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貿易部門快速增長,吸納了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這兩個因素使得農民的收入較快增長,2003-2009年六年間,城鄉收入之比從3.23擴大到頂峰3.33,隻提高了0.1,而1997-2003年六年間,城鄉收入之比擴大了0.76,因此,2003年之后城鄉收入差距趨向於穩定。

  未來收入分配差距現逆轉可能

  城鄉收入差距自2003年來總體保持穩定,總體收入差距自2005年來總體保持穩定,特別的,城鄉收入差距和總體收入差距在2009和2010年均呈現縮小的現象。這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即這個縮小只是如1981-1985年和1994-1996年的收入差距縮小那樣,只是短期現象,未來收入差距將繼續擴大,還是預示著我國的收入差距長期上漲過程可能已經終結,未來收入差距可能會穩定乃至縮小?

  短期來看,筆者認為收入差距可能不會再繼續擴大。這是因為,首先,2011年我國CPI同比上漲5.4%,食品價格上漲11.8%,這對農民增收起到較強推動作用。

  其次,世界經濟危機的繼續蔓延,歐債危機的深化將對我國經濟,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城市的經濟起到較強抑制作用,而農民首先有土地所產生經營性收益作為保障,同時農民工的高流動性決定了他們具有很強的活力。如果東部沿海經濟發展速度低了,中西部省份發展速度更快,則逐利性會驅使他們十分迅速的流動到收入更高、工作機會更多的地區。但城鎮居民的流動性則要遠遜於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民工,這使得在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表現或許不會比農民更好。

  再次,中西部地區相對東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也會明顯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從而起到降低總體收入差距的作用。

  長期來看,筆者認為收入差距,尤其是城鄉差距在未來可能會緩慢的穩步縮小。這由多方面因素導致。

  第一個因素是技術上的,城鄉差距的測度方法,以基尼系數計算的Sundrum公式為例,依賴於城鄉的人口比例,假定其他因素均不變(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以及全社會總體人均收入),則城鄉收入差距會隨著城鎮人口比例的變大一開始先變大,然后在城鎮人口比例到達50%時算出的城鄉收入差距會達到最大。之后,隨著城鎮人口比例的繼續變大收入差距會逐漸縮小,意即城鄉收入差距在城鎮農村人口各佔一半時傾向於達到最大。

  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什麼在最近幾年城鄉收入差距達到峰值,因為現在城鎮人口比例接近50%。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話,則未來城鎮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這個因素會使得城鄉收入差距變小。

  第二個因素同樣來源於城鄉人口的比例和城市化。我國城鎮的收入差距要明顯小於農村,因此,如果城市化進程繼續,農村人口繼續向城鎮轉移,則城鎮的基尼系數在總體基尼系數中的貢獻比例會更加變大,而農村的基尼系數貢獻會越來越小,由於城鎮的基尼系數要明顯小於農村的基尼系數,這也傾向於使得總體基尼系數變小。

  第三個因素則來源於對我國政策的預期。近些年我國已經實行了許多保障民生的政策,諸如社保、醫保和對農村的補貼等,這些政策起到了明顯的作用。而未來隨著更多的保障民生政策的實施和推行,以及已經在日程表中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方案,這些預計或多或少都將對降低收入差距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果未來收入差距能夠切實縮小,那麼我國或將迎來自己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但是,庫茲涅茨倒U曲線不會自動實現,它仍然需要政策的密切關注和良好的管理。在未來,政府應將主要注意力集中放在控制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上,這是因為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深入,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在我國總體收入差距中所佔比例將越來越主要,因此,隻要控制好了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控制總體收入差距的工作就完成了大半。畢竟,隨著農村居民繼續進城,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總差距中的貢獻會自動變小。因此,採取針對性措施,控制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會是將來調控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任務。(國家信息中心 劉學良)

(來源:上海証券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