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坐擁萬億資金的保險機構也悄然加入了銀行攬儲陣營。“我們上海分公司每年提供給銀行的‘幫忙資金’就數以億計。”對於“被時點存款”,滬上一家保險公司內部人士直言,早已見怪不怪。“尤其是月末、季末、年末,少不了銀行發來的‘幫忙’指令。”
拉存款是近年來銀行業面對的共同難題。當傳統資源被挖掘殆盡后,一些銀行分行便開始盯上了機構大戶保險公司。即銀行以銀保合作交情的名義,提出希望保險公司在“時點存款”上助其一臂之力。並承諾:在銷售銀保產品時將盡量傾向於“幫了忙”的保險公司。
而考慮到在銀保業務上有求於銀行的關系,保險公司唯有無奈接受。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保險公司分公司層面現金流拮據,而為滿足某些銀行的“幫忙”指令,不惜向總公司申請支援。
被支援的代價便是,保險公司分公司要支付給總公司一定比例的借款利息。“其他同業的情況不是很清楚,反正我們支付給總公司的利息要10%左右,而銀行支付給我們的只是活期利息。雖然說每次借款隻有幾天,但一年下來,由分公司承擔的利差成本大概也要幾十萬。”一家壽險公司分公司人士私下告訴記者。
而這樣的現象絕非個案。細心的業內人士發現,上市保險公司往年財報中的“現金流”這項數據,常常高出市場人士預期。為此,不少投行研究員曾向上市保險公司尋求正解,得到的答案是:“其中一些正是提供給銀行的短線‘幫忙資金’。”
不過,據保險業人士透露,相比以往幾個季度,今年四季度資金面不是特別緊張。“很多大行都已經完成了指標,眼下提出‘幫忙需求’的多是中小銀行或城商行。”
關於銀行攬儲波及保險業,坊間還有另一個版本——即銀行將表外理財資金通過券商投保險理財產品,而后保險理財資金存入銀行,實現表外資金轉表內存款。
不過,這樣的說法遭多數保險、券商業人士否認。“一來,現在監管對表外這塊管的非常嚴格﹔二來,假若真有這個現象,也會體現在具體的保費數據上,然而今年保險理財產品銷售情況並不景氣。”
對於“被時點存款”這個行業潛規則,一位監管人士稱,正在摸底調查。在他們看來,如果這個現象一旦滋生蔓延,無疑將會打亂銀保市場的正常秩序,增加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上的費用開支,壓縮本就無利可圖的銀保業務。
(來源:上海証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