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貧困地區會拖后腿嗎(深閱讀)--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全面啟動 

全面小康,貧困地區會拖后腿嗎(深閱讀)

本報記者  顧仲陽

2013年01月28日07: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1月22日,甘肅省永登縣武勝驛鎮火家台村,種植戶在技術人員指導下修整大棚棚膜。
  新華社記者 張 錳攝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國務院扶貧辦
  制圖:張芳曼

  記者的話:跑扶貧口這些年來,最痛心的是扶貧工作在一些地方被邊緣化。因為不容易出政績,很多地方領導對扶貧工作不太重視,流於年底送溫暖等形式,扶貧干部積極性不高。目前,最急需、最重要的還是轉變觀念,應該自上而下樹立扶貧是重大民生課題這一理念。

  

  1月18日,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宣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下簡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全面啟動。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扶貧戰略,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意味著什麼?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短板的貧困地區會拖后腿嗎?

  14個連片特困地區,最難“啃”的硬骨頭

  需將大家各炒一盤菜的扶貧力量進行整合,突破發展瓶頸

  談起扶貧,很多人會對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元旦前夕在河北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的場景記憶猶新。總書記走訪的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台村,就位於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燕山—太行山區。當地村民年人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而類似貧困村在中國還有很多——貧困發生呈現出區域性、整體性特征。

  連片特困地區是指將自然地理相連、氣候環境相似、傳統產業相同、文化習俗相通、致貧因素相近的貧困縣連片劃分。按規劃,全國共劃分出11個片區,加上已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共有14個片區。

  有統計表明,14個片區基本覆蓋了全國絕大部分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體,扶貧開發任務異常艱巨。之前劃定的全國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有431個在片區內。針對這些地區集中力量開展扶貧攻堅,效果令人期待。

  期待的理由在於,之前的重點縣扶貧模式下,我國支持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資金、項目多由各行業部門分頭負責,大家各炒一盤菜,沒有形成合力,也就不容易突破基礎設施等瓶頸,減貧成效“水落船低”。比如,一個縣再整合資金,也很難修鐵路、修高速公路。劃定連片特困地區,組織動員各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合力攻堅,為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打造全新的工作平台,整合力度加大,區域經濟就能融合快速發展,減貧會更有成效。

  從過去一年多各方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支持力度來看,比以前給力多了。比如教育部出台了專門針對14個片區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貧困生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交通運輸部將投資5100多億元用於片區交通建設﹔國土資源部針對680個片區縣的用地提出18項支持措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村危房改造資金從225億元增加到446億元﹔財政部正在與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積極研究設立片區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扶貧持久戰,需要更細致更精准

  減貧工程應有后續跟蹤服務機制,鞏固扶貧效果﹔地方領導應防止扶貧邊緣化

  扶貧之路,中國走了幾十年。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到2000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再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邁進,中國特色的開發式扶貧道路總體是很成功的。世界銀行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過去25年全球減貧成績的70%左右來自中國。

  然而,在回望過去成績的同時,中國扶貧思路的變遷與背后的深層次矛盾更值得梳理。

  如果說過去的窮,更多是受基礎設施、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限制,現在的窮,更多受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限制。如何確保連片扶貧取得實效?除了進一步完善聯系協調機制外,幾個具體方面需改進,防止走偏。

  首先,我國很多扶貧工作都是採取工程的形式,工程減貧有其合理性,但窮人的發展能力弱,同樣的機會富人更容易把握,這種擠出效應,會讓工程減貧效果打折扣。因此,工程實施完之后,應該對貧困人口有后續的跟蹤服務機制,鞏固扶貧效果。具體到片區扶貧來說,會有很多跨區域的大工程、大項目,做大的同時也要做好小的方面,比如瞄准貧困人口,務求減貧實效。

  其次,防止扶貧邊緣化。跑扶貧口這些年來,最痛心疾首的是扶貧工作在一些地方被邊緣化,因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發展基礎差,不容易出政績。很多地方領導對扶貧工作不太重視,流於年底送溫暖等形式,很多地方幾十年扶貧辦主任就沒當上過副縣長,扶貧辦人數也很少,扶貧干部積極性不高。因此,最急需、最重要的還是轉變觀念,應該自上而下樹立扶貧是最大的民生這一理念,盡快把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短板補上。

  再次,有一些優惠政策,要注意可行性。比如,國家公益項目取消重點縣縣級配套資金的政策,出發點很好,可減輕基層政府負擔,但由於我國大多數項目都是國家出一部分資金,省、市、縣各配套一部分。如果貧困縣不配套,層層倒逼,往往導致最希望發展、最需要得到項目的貧困縣得不到扶貧機會,進一步拉大發展差距。

  全面小康,貧困地區困難不少

  扶貧開發需更給力“小灶”,也需融入“四化同步”進程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縣考察時說的一番話,將扶貧與全面小康的關系,做了精辟的闡釋。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這些奮斗目標與十八大提出的目標高度一致。

  這些目標,能否實現?

  有專家表示,按照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扶貧新標准,到2011年底,全國扶貧對象1.28億人,佔農村總人口比例13.4%。如果到2020年扶貧對象佔比降到3%以下,未來幾年年均需要減貧1000萬。在歷史上,很少有年份可以達到這樣的減貧幅度。

  縮小收入差距的任務同樣壓力不小。2010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273元,絕對差距2646元﹔到2020年,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如果要達到全國翻番后的水平11838元,10年中必須保持平均13.7%以上的實際增速,這個速度僅在2011年出現過。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貧困地區實現全民小康困難不少,但從發展勢頭來看,也給人不少信心和希望。

  從區域角度看,2008年以來,西部地區發展速度連續5年超過東部,外出務工農民在省內就業的比例逐年上升。從城鄉關系看,2010年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更為喜人的是,2002—2011年,扶貧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4%,高出全國1.3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15.3%,高出全國5.1個百分點。

  因此,貧困人口實現收入倍增,難度不大﹔縮小絕對差距,有難度,但經過努力,絕大多數貧困地區也能全面小康。有兩條最重要。

  第一,更多更給力的“小灶”,才能給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迎頭趕上提供更為強勁的動力。記者跟武陵山片區一個貧困縣的領導私下聊天,他表示,目前一些扶持政策不錯但並不解渴,他最想得到的是稅收優惠、用地指標等更高含金量的支持。他的要求不盡合理,但精神實質是對的,貧困地區發展基礎薄弱,起點低,常規支持恐怕很難跟上奔向全面小康社會的“大部隊”。 

  第二,貧困地區要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內生發展能力。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產業轉移正逢其時,貧困地區一定要抓住這個歷史性機遇,把扶貧開發融入到“四化同步”進程中,增強內生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要做到這些,必須讓貧困群眾學會“游泳”,針對性的免費技能培訓、就業服務、金融服務等必須及時跟上。

  

  鏈接

  我國扶貧歷程

  1949年,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根據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統計,中國人均國民收入27美元,不及印度57美元的一半。

  1978年,我國有2.5億農村人口處於未解決溫飽的貧困狀態。

  198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78年增長2.6倍,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25億。

  1986年,我國制定206元的絕對貧困標准,確定了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

  1994年,制定並頒布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提出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2000年,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3209萬,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

  2007年,絕對貧困標准調整為785元,低收入標准調整為1067元。截至當年年底,絕對貧困人口減少到1479萬。

  2008年,絕對貧困標准和低收入標准合而為一,統一為年人均收入1067元(此后標准逐年調整),扶貧對象覆蓋4007萬人。

  2010年,扶貧標准為年人均收入低於1274元,在此標准下貧困人口為2688萬。

  2011年,我國實施新的扶貧標准——年人均收入低於2300元。根據新標准,中國還有1.28億貧困人口,佔農村總人口的13.4%。

(責任編輯:薛白、賀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