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銷售降至約34% 紙書首次出現負增長--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電子書銷售降至約34% 紙書首次出現負增長

2013年01月28日08:05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歲末年初,總是出版界各類統計數字密集發布的時候。今年,有兩組統計數字格外具有現實意義:一是《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出版商協會報告,2012年電子書銷售年增幅驟降至約34%﹔二是國內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統計,2012年中國地面圖書零售渠道同比增長-1.05%,首次出現負增長。前者使得業內對讀者於紙質書的忠實度有了重新考量,后者難免引發愛書人對實體書店命運的擔憂。

  筆者卻認為,這兩組很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其價值倒並非僅限於對誰是好消息、誰是壞消息這一層面,而是對於此前火熱探討、卻總感覺困惑重重的電子平台於出版的意義,及身在其中的人如何選擇今后的道路,有了逐漸解惑的可能。

  對於紙書與電子書之爭方面,首先,因為缺乏電子出版的實踐,此前下的一些“定論”,在電子書銷售增速放緩,尤其是該報道指出的“精裝書表現出來的抗壓能力令人驚詫”這樣的事實面前,就顯得有些過於夸大甚至好笑。比如信誓旦旦斷言紙質書將在多少年內消失的說法。對電子書初期的爆炸性增長,人們也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比如該報道指出的這是一批早期熱衷人士帶來的一種異常現象,並對其今后能否繼續源源不斷找到這樣的人,持較為否定的態度。另外,更重要的,這使人們對紙書與電子書各自承載的作用,在何種紙書能夠抵抗電子化的壓力,何種電子書更受歡迎的實際情況中,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認識。比如,更多人意識到,電子書適合的內容,正如該報道指出的,其中暢銷的部分,“尤其被類型小說所主導,比如驚悚類和愛情類。在屏幕上看書似乎尤其適合消遣類圖書,這類書傳統上常常以大眾市場平裝書的形式在超市和機場銷售”,並且“這類圖書很適合讀完就丟掉”。

  美國電子書市場(率先發展並且是實質性發展市場)的情況,其實也在國內有所印証。比如京東對其暢銷電子書的特征分析,從書名就能看出一二:《給你一個公司,你能賺錢嗎》、《給你個公司,看你怎麼管》、《人脈是設計出來的》、《話術攻心》、《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等。其中的“地氣”特征、實操特征,格外明顯而直白,頗似消費市場上的快銷品一類。因此此前電子書與紙質書的矛盾點,其實已經有所緩和和轉移。這無疑使得一些掌握出版內容資源的傳統出版社更具信心,當然,這也要在他們能夠出版值得讓人們買回放在書架上長期保存書籍的基礎上。

  如果說電子書的數據對雙方都是一種啟發,關於地面零售的數據,也並非隻能得出某種簡單結論。比如買書的人越來越少?其實據開卷統計,如果將網絡零售渠道考慮在內,圖書零售的總體增幅仍然接近10%。此外,實體書店也並非必然面臨悲觀未來,筆者從出版社方面了解到的代表性態度是,他們認為實體書店特別是大型書店的銷售渠道依然穩定,但網絡書店渠道則是可以實現較快增長的領域,因此他們對傳統書店保留穩定期待,同時加大了對網絡書店渠道的推廣力度。但這也並非意味著實體書店全無危機感,而是與其悲觀解讀數據本身的危機感,不如把它作為自身創新與變革決心不夠的危機感,比如是否仔細考慮了人們對文化體驗場的需求。困難中總是有契機,這就是一個壞消息的另一面。(劉婷)

(責任編輯:薛白、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