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不少地方紅包動輒過千元令人嘆春節成“春劫” 廣東利是文化頗受認可
老廣州人派利是時時常說一句話:紅紙一張,利利是是。意思是送個吉祥祝福,並無多大花費,你放心拿吧。而逗利是的也多少無拘,隻討個新年紅火的好意頭,所以一般也就金額不大,親戚朋友彼此往來,壓力相對小,大家圖個開心。
廣東春節派利是講究的是意頭而非金額多少,但其他不少省市的習俗卻各不相同,也有不少青年卻對當地春節大派紅包的民風頗感頭疼,幾百元幾千元地派,積少成多,總數驚人。有娃者尚可禮尚往來﹔無娃者卻隻出不進,成了紅包“夾心層”。
與其他地方相比,廣東的利是文化頗受稱贊。也正因此,不少紅包夾心層盼著廣東的“利是文化”能在全國各地發揚光大。
浙江:
給孫輩紅包要五位數
要說派紅包最豪氣的地區,非長三角莫屬。
李先生今年30歲,來自浙江,和妻子小蘭尚未生育。今年春節,小兩口的紅包支出總計15800元,紅包收入卻為“0”——誰叫他倆沒孩子呢?
在李先生的大家族裡,給孫輩的紅包是5位數。親兄弟姐妹的孩子,約定俗成要包4位數﹔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的孩子,則視關系親疏而定,200元起。
李先生說,如果不派紅包或派得少了,就會遭到了孩子們的鄙視,年會過得“很沒尊嚴”。
上海:
派紅包成“宮心計”
紅包之名蓋因錢被裝進了紅色紙包裡,也正因為紙包的阻隔,使派紅包成了“宮心計”,來自上海的鄭先生對此深有感觸。
“別人給我孩子派紅包,如果他有孩子,我自然也得給他孩子回一個。但我不可能當場拆開點錢,隻能提前備著,包多少憑往年的經驗和直覺定。如果我包得比他少,他事后可能會覺得我太小氣﹔如果我包得比他多,我多少還是會覺得吃了虧,他也會后悔沒多包幾百元。”
鄭先生認為,互包紅包是場高難度的博弈,影響人際關系。
西北:
直接給現金 百元不算少
而在西北,壓歲錢一般不裝入紅包內,而是“赤裸裸”地直接派現金。來自甘肅的秦晴告訴記者:“我從小到大沒見過紅包,我們那兒的超市、商店也不賣紅紙包,到廣東工作后我才第一次收到紅包。”沒了紅包“打掩護”,看上去少了幾分節日喜氣,但好處是公開透明。
在同處西北的寧夏,誰要是派出100元的紅包,就不算小氣了。來自寧夏的張平在廣州工作,他說自己的紅包壓力並不大,每個紅包包100元。
湖北:
紅包厚度增速令人驚
在湖北,也有已婚者向未婚者派紅包的習俗,紅包金額大約在100~500元之間。並且,給的紅包越大越要當場給,把錢亮出來,顯示出派紅包者的闊氣、大方。
在廣州一家銀行工作的小趙,親戚們都視他為家族的驕傲,但這也讓他不堪重負,今年春節回家光派紅包就花了13000元。
小趙的父親趙涵也感慨地說,如今的紅包越來越厚,金額增加之快讓人吃驚。他表示,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平均在兩毛到五毛錢之間,用紅紙包著,圖的是個“好彩頭”﹔但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紅包動輒數百元,孩子每年獲得數千元壓歲錢已不出奇。“我都快跟不上形勢了。”老人家說。
鬧心:
紅包少了 親情淡了
工作了4年的王芳如今每年春節都要為紅包問題頭疼,最讓她擔心的是,紅包成了衡量親戚間關系親疏的標准。
王芳說,前年,自己的小孩到一個遠房姑姑家拜年時,對方給了自己的小孩500元紅包。但這個姑姑的小孩到自家拜年時,自己隻派了300元紅包,結果,這個姑姑去年春節就沒有來她家。
意頭誠意兼有
廣東利是文化獲贊
長輩給晚輩派紅包是中國親情文化的集中體現,但某種程度上,又像是一場財富的攀比。
山東大學教授王忠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攀比的心理和風氣助長了紅包的厚度:“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好面子,你給我孩子500元,我得給你1000元,這樣層層往上走,結果紅包越來越厚。”
記者了解到,與其他地方相比,廣東的“利是文化”獲得了普遍的贊揚。李先生說:“包紅包主要是為了討個好意頭,廣東派利是的習俗就很好,金額小但不缺誠意,紅包個數多得到祝福的人也多,我回家過年就介紹了好多次。” 文/記者張博倫、楊洋、肖歡歡
紅包該不該取消?
紅包越來越厚,在這種愈演愈烈的“紅包文化”中,有部分人開始反思,甚至提出要抵制這種攀比的紅包文化。
一直在上海工作的夏先生和太太是福建省三明人,他們帶著兩個孩子回家過年,但是在新年期間,他們的原則是,不給別人紅包,也不接收別人給的紅包。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互相攀比的陋習,“讓這種習俗在我們這代人手裡消失吧。”
而對於傳統的紅包習俗,海外的華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李先生是舊金山市的一名華人導游,春節他接待了一個來自中國的學生游學團,當他看到一位來自廣州的母親拿出100美元的紅包給女兒時,頓時臉色大變。李先生說,美國的父母不會無緣無故給孩子錢,就算是華人,父母春節裡也隻會象征性地給孩子一個紅包或完全不給。這樣做只是因為他們覺得要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孩子要想拿到錢,需要自己付出勞動獲得,比如吃飯、整理自己房間、幫父母做家務等,隻有付出了勞動,才能拿到錢。
不過,也有人表示反對廢除。“還是不應該廢除(紅包),而是應該正確引導。廢除了紅包,這年味更淡了,給壓歲錢就是個心意,是種祝福,不要給自己添太多麻煩。”
山東大學教授王忠武認為,不應該攀比紅包的大小,因為過年攀比紅包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小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金錢來得極其容易的觀念,這種畸形的金錢觀實際上對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李鋼、何濤)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