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鎮化 先要造飯碗--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推進城鎮化 先要造飯碗

李智勇

2013年02月19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春節前,記者到民權縣北關鎮王公庄村走訪農民。該村一人合地一畝多點,一年收兩季,夏季收一千斤麥子,秋季收一千斤玉米,折合成錢,頂多到2000塊,這還得不吃不喝。假如靠這點錢,讓他搬到縣城裡住,就算樓房白給,他也生活不起。

  記者還去過臨近民權的一個新型農村小區,誰願意搬,把自己家老房子交出來,推掉恢復成耕地,然后再交10來萬,就能在小區裡買一套上下兩層的房。小區確實整潔漂亮,已經有搬進來的人家。進去一問,女主人話匣子打開了:兒子在城裡理發店打工,丈夫在工地上包工,自己也在附近的服裝廠干著活,還是住樓房舒坦!

  這兩則見聞背后,藏著一個有關城鎮化的真問題。

  不少地方,搞城鎮化就是佔地、拆遷、蓋樓、搞房地產,就是大廣場、大馬路、大景觀,就是讓農民上樓。宣傳時拿整潔漂亮的小區樓房跟農村的低矮瓦房比較:快進城吧,等什麼呢?

  這些是挺好,可是,吃飯咋辦?

  城鎮化,光讓農民進了城還不算。隻有實現從事農業向二、三產業的轉變,捧上了城裡飯碗,才叫城鎮化。沒有產業做支撐的空心城鎮,農民就算一時進來,要麼還得回去,要麼重蹈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城市化的覆轍,出現大量的貧民窟,成為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

  產業是龍頭。可在小城鎮,在縣域,發展產業談何容易!

  誰不想有自己的支柱產業,吸納就業、安置農民、創造利稅、帶動城市發展?可是,產業不會從天而降,它聽市場的多於聽市長的。尤其是現在,對於中西部地區來說,不是拿出土地和優惠政策就有東部沿海企業轉移過來的,你栽梧桐樹,人家也在栽,鳳凰的選擇也多了。

  在小城民權調研時,記者發現:立足自身的特色,挖掘獨特資源,抓核心產業,一步一步去做,倒是個好辦法。幾年工夫,國內知名的企業聚集過來了,產業群也形成了。萬寶公司的總經理說,工人的工資兩年間翻了兩番,跟浙江已經沒有差別了。

  雁陣效應帶來的拉動作用,效果初顯。

  產業在於孵化。在於扎扎實實調查研究自己的獨特資源和優勢,以此為梧桐樹,孵化產業,讓經濟規律為農民打造飯碗,這恐怕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啟示。

  畢竟,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用腳投票的。

  至於進城后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諸方面的保障,農民市民化的實現,那是下一步必須面對的,萬裡長征,一步接著一步,都要走好才是。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