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廣州各類招聘會開始多了起來。圖為招聘者在查看招聘內容。記者王燕攝
招工難不僅僅是在廣州、珠三角和長三角,四川、河南等勞務輸出大省,以及省內的勞務輸出地湛江等地,也在為招工而發愁。
昨天,廣州召開駐穗勞務機構工作座談會,在幾年前,各駐穗機構會搶著自薦讓廣州企業到內地去招人,而今卻是上演了珠三角、長三角和傳統的勞務輸出地之間的緊張的人力資源爭奪大戰。你說你的工資高,我打我的親情牌,下起手來誰也不含糊,你深入內地招工,我就搶在人們出門前,以建設家鄉的無上光榮,直接將招聘會開到了火車站。
廣州亮家底
800萬勞動力外來務工人員佔一半
廣州離不開廣大的外來務工人員,如果廣大外來務工人員全部離開,不僅僅只是年底的洗車貴、喝水難等生活問題,而可能會將廣州城給連根拔起。
在昨天的會上,廣州市人力資源中心市場主任張寶穎表示,廣州市從業人員超過800萬,其中登記在冊的外來務工人員已經達到414萬,佔據了半壁江山。在這414萬人中,7成左右來自省外,前五名分別是湖南、四川、廣西、湖北和江西。其中湖南佔了16%,達到60多萬。本省的務工人員佔30%左右,最多的來自湛江,其次是清遠和茂名。
在414萬外來務工人員中,35歲以下的佔了70%,來自農村的佔了80%,城鎮戶籍人員僅為20%,初中(包含)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佔94%,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年多。從事的崗位首先為制造業,其次為批發零售業、餐飲服務業。
比拼1
大打時間牌 誰先下手搶人誰為強
已經過了正月十五,但是節后的人力資源市場遠遠沒有以前的熱鬧,稀稀落落的幾個求職者讓人納悶以前那麼多的勞動力現在到底去了哪裡?
從2012年來看,廣州外來務工人員吸納量的增速在放緩。張寶穎表示, 2012年廣州市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總量為412萬左右,相比2011年大降了60萬。為什麼人越來越少?原來,很多已經在勞務輸出地被“截留”了。一場人力資源爭奪戰,最先在勞務輸出地已經打響。
“我們的招聘會開得比你們早很多。”今年廣州第一場勞動力招聘會正月十一召開,但是在湛江,“我們第一場招聘會在正月初六就開了。”湛江駐穗辦事處負責人表示,“正月初七接著開”。而且規格很高,市委書記直接做起了“第一推銷員”,號召大家“建設家鄉那是無上的光榮。”四川、河南都沒有閑著。為了防止當地勞動力 正月十五出門,都是早早地就在家門口開起了招聘會,甚至直接到火車站去招人。
當然,廣州企業也不是省油的燈,大年初七,就拉了一隊人馬深入到韶關、雲浮等勞務輸出地搶人。到那一看,原來本地的企業規模還遠遠超過廣州,真叫一個“短兵相接”、“兵不血刃”。
比拼2
大打工資待遇牌 廣東與長三角內地比優勢不在
和往年一樣,新的一年人力資源市場的第一風向標就是漲薪。為此,廣東特別在春節之前發布了新的最低工資標准,整體漲幅高達兩成,其中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緩解招工難”。
然而,“2012年底,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在廣東四川籍員工中九成認為,廣東的工資長期低於長三角﹔七成認為廣東的工資已經和四川省內差不多。”昨天,四川駐穗辦事處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因如此,川籍外來務工人員用腳投票,相比2009年,在廣東的川籍務工人員整整少了110萬。
手上掌握了600萬份基層打工者信息的大谷打工網市場及運營總監魏子敏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長三角地區的薪資水平是要比珠三角高不少。在蘇南,一線流水線的工人的工資在4000~5000元(包含了加班費和補貼),而在珠三角,則為3000多元,超過4000元的比較少。“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使得一些珠三角的工人選擇到長三角打工。”“但是,並不是說選擇了長三角的人就不會再回珠三角了,打工者的流動性非常大。珠三角還是有自己的優勢,在絕對總量上來說,珠三角依然受到打工者的青睞。”魏子敏表示。
比拼3
大打親情牌 內地在子女教育贍養父母上有天然優勢
這幾年,四川、河南等省外出的務工人員明顯減少,除了工資、工作機會等原因,最大的是在家工作可以照顧家裡。
四川駐穗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幾年,勞務輸出地用工量的大量增加,使得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產生了人力資源的爭奪。而內地惠農政策也吸引了很大一批在廣東工作過,有一定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的川籍人員回家創業。而戶籍制度導致的教育等諸多問題,也是一大因素。“現在每家都隻有一個孩子,以前會放在老家,現在大家都舍不得,但在廣東的外來工子弟學校很少,這方面北京和長三角做得比較好,不少家庭因此回家。”
“在工資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不少勞動力寧願少拿點錢也不願外出了。”河南駐穗辦事處副主任趙青林表示。對於打工者來說,在老家就近就業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來自大谷打工網的調查顯示,面對內地和沿海收入差距,有45%的受訪者認為,如果家鄉收入低於現在收入500元以下的話,會考慮回家鄉工作。回鄉工作的最大優勢是能更好地贍養父母,消費水平低、沒有地域歧視等。但是,工資收入低、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回鄉會導致個人眼界狹隘,成為阻止他們回鄉工作的重要因素。 文/記者蔣悅飛 通訊員駱婧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