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描繪"城鎮化"藍圖 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人大代表描繪"城鎮化"藍圖 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

2013年03月04日09:27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昨日,在北京火車站《國際金融報》記者遇到了來北京看弟弟的邱大嬸,在與記者聊天的過程中,這位來自河北農村的大嬸對兩會熱點“城鎮化”給出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讓俺進城,過城市的日子當然好,但俺如果不種地了能不能在城市裡找到其他的活兒?政府得幫俺們解決好飯碗的問題,才能讓俺們在城市裡過得舒坦。”

  “城鎮化”話題無疑是今年全國兩會熱中之熱,如何幫助農民真正地做好身份的“轉型”成為代表委員們探討的焦點。

  劉志華:城鎮化要從思想上轉變

  3月3日下午5點,《國際金融報》記者與來自農村的五屆全國人大“元老級”代表劉志華來了場面對面的交流,這位成功帶領農村脫貧致富的村干部認為,城鎮化應該首先對農民的思想進行城鎮化,通過組織學習,搭建文化平台培養現代化農民。

  作為河南省新鄉市精華社區黨委書記,劉志華談起城鎮化建設感慨萬分,她所在的京華村40年前只是一個生產小隊,貧窮落后、人心渙散。到了2010年,京華村已擁有有色金屬鎂深加工、旅游區、療養院、賓館、房地產、學校等二三產業,固定資產共計15億元。

  “干任何一件事關鍵是觀念、思想,城鎮化應該首先是人的城市化。”劉志華認為,可以改變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組織他們學習和培訓,通過企業文化來打造他們的團隊意識、積極向上的意識,逐步讓他們的思想進行轉化,由無知向有知,由粗野向文明。為了實現“人”的城鎮化,應該要搭建文化平台,比如各類運動會和比賽,通過這些平台培養現代化的農民。

  值得關注的是,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迅速推進也引發了一種擔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到城市打工了,那誰留下來種地?”記者發現,中國社科院近期發布的2012年《城鄉一體化藍皮書》指出,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和工業部門轉移,勞動力已逐步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解決明天“誰來種糧”已是當務之急。

  “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農村該怎樣留住那些能夠科學種地的人才呢?”面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的提問,劉志華表示,“我覺得能不能留住人,關鍵在於你對他好不好,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待遇和福利,這四個條件要做好,人才自然會留在農村。”

  今年是劉志華連續第五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走進兩會,她告訴記者,今年的議案和建議也是與農村建設相關,其中包括困擾農民許久的農村污染問題。

  究竟該如何從源頭上防止或減少農村污染呢?劉志華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政府要對污染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下決心,如果總是隻考慮政績,隻考慮經濟數字,那是沒辦法下狠心去治理污染的。”

  蔡繼明:現行土地制度必須改

  3月2日,全國人大代表蔡繼明也將目光聚焦“城鎮化”。在蔡繼明看來,城市化應是人口城市化,而不是土地城市化,要避免“千城一面”。對於記者“如何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提問,蔡繼明坦言現行土地制度必須改。

  如何才能讓農民毫無后顧之憂地進城呢?“城鎮化的本質和真諦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要把農民吸引進城的前提是工業化。”面對記者的提問,蔡繼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工業化進城中,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應該足以能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

  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城市,那麼農業現代化又該如何推進?對此,蔡繼明認為,“技術農業現代化不能隻靠農民,城市資源應回流農村。”

  “由於進城生活6個月以上就被算入城鎮人口,中國2.6億農民工,有2億人都是被城鎮化的。”蔡繼明認為,按全戶籍人口算,我國城市化水平大概隻有36%,城市應是人口的城市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鎮化,因此我國的城市化率還是偏低,怎樣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至於如何加快城市化步伐,蔡繼明開出改革土地制度的“藥方”。“我國城市化進程不僅滯后於國家經濟發展速度,也滯后於工業化進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制度。”蔡繼明認為,一方面,農村大量土地被用於工業開發、商業開發,但農民征地補償非常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沒有把失地農民妥善安置,這種土地制度必然會導致人口的城市化嚴重地滯后於空間的城市化。“務必要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在談到新型城鎮化的“新”字時,蔡繼明提出要避免“千城一面”。“要造就有特色的城市,根據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產業結構進行城市化建設。”蔡繼明認為,“城鎮化既要強調政府規劃,也要發揮市場作用,特別是要讓農民有自主城市化的權利,我想這也是一個‘新’。”

  此外,蔡繼明還強調了“信息化”和“生態文明”,強調要節能、環保、綠色,採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推進城鎮化。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