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記者 王宇)近期外界對我國貨幣供應量佔GDP比值偏高現象格外關注,有些人將之與物價上漲聯系起來,事實上,比較各國貨幣增長狀況可以發現,貨幣佔GDP高低與通脹的發生並無直接聯系。
目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超過99萬億元,佔GDP比重接近190%。而日本M2佔GDP比重雖高達238.8%,但其物價水平長期維持負增長﹔俄羅斯的物價指數已超過10%,但其M2佔GDP比重卻僅有43.9%。可見,僅由貨幣佔GDP比值偏高就得出通脹水平高的判斷,是沒有根據的。
貨幣佔GDP比重偏高與貨幣超發也無直接關系。眾所周知,貨幣過多會導致通貨膨脹,貨幣過少會抑制經濟增長,因此,評判一國貨幣是否超發,判斷貨幣增長是否適當,應主要看是否導致物價的過快上漲,是否維持了經濟的平穩增長。
對比2001年到2011年十年間世界各主要經濟體GDP增速與CPI漲幅可以發現,中國總體實現了較高增長和較低通脹,而十年時間裡巴西、印度、南非、俄羅斯等國經濟增長水平位於3%到7%之間,並不算高,但其CPI水平卻均超過了5%,俄羅斯更是高達12.8%。可見,我國的M2規模總體上是符合我國經濟實際需要的,此外,由於我國的M2實際包含了公眾以銀行存款形式保存的財富,因此M2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居民收入和社會財富的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體現。
公眾有時把錢包中的貨幣與經濟學中的M2混為一談。事實上,經濟學意義上的廣義貨幣M2與人們通常所說的貨幣(紙幣和硬幣)或鈔票是不同的,兩者不能混淆。后者指的是個人、企業、機關團體等持有的流通中現金,是真正意義上央行向社會公眾發行的貨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M0。
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的M0並不高。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末,美國、歐元區、日本的M0都在1萬億美元左右,而我國的M0為5.5萬億元人民幣,約合8665億美元。從M0佔GDP之比看,我國M0?GDP為0.11,略高於美國和歐元區,這主要是由於國人更習慣使用現金、發達國家公眾更多地使用銀行卡和支票等非現金結算工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