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正:推動公共外交高校責無旁貸--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趙啟正:推動公共外交高校責無旁貸

2013年03月26日17:56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將於4月6日至8日在中國海南博鰲召開,屆時中國人民大學將承辦“跨文化與公共外交”分論壇,這是博鰲論壇歷史上首次由中國高校來承辦的分論壇活動。為此,記者採訪了“跨文化與公共外交”分論壇策劃者、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趙啟正院長。

記者:您曾經提出,中國已經進入了公共外交時代。它的標志是什麼?它的意義何在?

趙啟正:其實中國公共外交開始得是很早的,不過那時我們不用“公共外交”這個詞,我們用“人民外交”或“民間外交”。周恩來總理在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就提出成立人民外交學會,他說外交有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間的。這種民間外交克服了新中國剛成立時西方孤立中國的狀態,典型案例是中日之間的大量民間行事的交往包括媒體交往、經濟交往為1992年練過復交大仙了基礎兩國復交打下了基礎,中美之間的乒乓外交至今為人所樂道。

但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程度不夠,國際影響力也不夠,20世紀60、70年代“公共外交”這個詞在國際上就逐漸普及開了。實際上我們人民外交的含義比后來開始流行時的公共外交的定義還要廣泛和厚重得多。

傳統的公共外交是一國政府對其他國家公眾所開展,旨在提升本國形象或聲譽的活動。進入21世紀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國家間相互影響和依賴的程度加深,加之某些不斷發生的國際特殊事態,許多國家把公共外交進一步提升為全球戰略布局之重要一環,使得公共外交的重要性驟然提高。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構成了國家的整體外交。

開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國公眾對本國的態度,進而影響外國政府對本國的政策。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精英和廣大公眾等多個層面,其中,政府是主導,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精英是中堅,廣大公眾是基礎。

隨著國際旅游費用的下降,各國民眾間的直接交往日益頻繁﹔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政治多極化趨勢與公眾的切身利益關聯更為密切,現代公眾對於國際事務和本國外交政策的關注度逐漸提高﹔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賦予公眾參與外交事務廣泛的發言權,公眾的話語影響力空前增強,當代的公眾不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眾”,也成為積極參與公共外交的“主體”。一國公眾不僅可以和他國公眾直接交流,而且也可能和他國的政府成員交流。這使得公共外交呈現出新的面貌,其內容和方式更加豐富,也更加復雜。

改革開放30余年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中國由世界舞台的邊緣走到中心。較之以前,國際形勢對中國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或有助力或有遏制作用﹔反之,中國的事情往往也為世界所矚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同於歐美的資本主義道路,又不同於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世界對中國的理解尚需時日。加之冷戰殘余意識形態的隔閡,影響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體對中國的正確觀察,以致在國際輿論中的中國的形象與中國的實際嚴重不符。這些背景賦予開拓中國公共外交事業以強烈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中國進入公共外交時代的標志性事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這兩個活動在全世界有巨大影響,不僅給全世界參與國家提供了共同的公共外交大舞台,讓各國充分展示本國的文化、形象與實力。中國也因主辦國的優勢,從活動籌備期間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活動舉辦期間與世界公眾廣泛交流、互動,這種影響是深遠的,一直會延續到下一屆奧運會、世博會之前。

因為這兩個活動都是在中國成功舉辦,也使更多的中國人認識到了公共外交的意義與發展。尤其是上海世博會,因舉辦時間較長,給了大家更多思考的余地,除了歡呼、喝彩,還有觀察、分析、思考和吸收的過程,為我們普及、發展公共外交的理念提供了機會。

從2004年至今,中國教育部和國家漢辦在10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8所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中國外交部在2010年5月成立了公共外交辦公室﹔2011年以來,上海、天津、廣東等國際往來密切的省市率先成立了公共外交協會﹔2010年初,中國首個專門研究與討論公共外交問題的雜志《公共外交季刊》創刊,受到了廣泛歡迎﹔最近幾年,以公共外交為主題的研討會也非常活躍。雖然如此,中國的公共外交與歐美許多國家甚或有的亞洲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公共外交的實踐活動與理論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公共外交的內涵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卻有所不同。在廣泛的交流中,我發現大家幾乎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從事公共外交需要學習基本的知識,但其理論並不具有艱深的學術性﹔而公共外交的實踐需要高度的智慧。

記者:您認為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公共外交?它的宗旨、目標與原則應是什麼?

趙啟正:中國公共外交的宗旨是向世界說明真實的中國,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國情、內外政策、今天的成果和明天的道路、進步和不足,認真回答外國人對中國的興趣以及懷疑。這種回答隻靠政府的外宣語言是不夠的。我們的外宣語言往往對象較廣泛,不易針對他們頭腦中的具體問題,應更多地用事實來回答。

公共外交按照行動的承擔者不同,可再細分為政府(負責)的公共外交和公眾(承擔)的公共外交兩大類型。這些交流中,有的是直接以促進外國公眾對本國的了解、提升本國在其心目中的形象、促成外國政府對本國政策的改善為目的,有的交流則是圍繞經濟、文化等其他具體目標而展開,主觀上並非為公共外交進行,但在客觀上卻起到了傳播和提升本國國家形象的作用。

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精英和廣大公眾等多個層面,其中,政府是主導,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精英是中堅,廣大公眾是基礎。

中國公眾在公共外交活動中,要善於講中國故事——就是我們身邊的故事。美國前任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也說,政府的宣傳或政府的表達往往可信度會被懷疑,但是民意不容易被懷疑。

政府公共外交的重點首先在於向外國公眾表達本國的內外政策﹔而民間所承擔的公共外交則較少使用政治和社會科學術語,他們表達的自己的故事更易於被外國公眾甚或外國政府所理解。這樣,各國政府的公共外交和民間的公共外交形成了互補之態。

通過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廣泛地面對外國公眾和主流社會人士,能更有效地增強本國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響力,改善國際輿論環境,維護國家的利益。每個中國人都應有維護國家尊嚴、傳播民族文化的自覺,主動克制自己的缺點,表達中國人的優秀。

公共外交的場合無處不在。公共外交也沒有過多、過深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實踐,而這種實踐是極其豐富的,這個實踐需要文化的自覺,需要智慧。公共外交是個跨國文化交流的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公共外交實踐的最高境界。

記者:您說:“公共外交是跨國文化交流的大工程”。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我們該如何做公共外交?難點在哪?如何克服?

趙啟正:公共外交實際上屬於不同文明間的對話,文明的不同表現在價值觀、信仰、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中國的公共外交力求通過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說明中國的真實情況,加強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和共同繁榮。任何人都應當充分認識到,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世界上,和諧共處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政府負責的公共外交主要內容就是對外宣傳,沒有反饋,是廣播,不是對話。但公共外交往往是面對具體對象的對話,因此效果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標。難點主要在跨文化的障礙,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跨語言的障礙﹔二是跨意識形態的障礙﹔三是跨生活方式的障礙﹔四是跨宗教信仰的障礙。

通過公共外交向世界說明中國的真實情況是一項既急迫又長期的工程。向世界說明中國的重點是中國的發展和變化的方向。有效開展公共外交,需要從政府和公眾兩個層面做出努力,要增強自覺參與公共外交的意識,豐富跨文化知識,努力提高溝通能力,及時對公共外交活動的效果進行評估,不斷地修正實施辦法。現在我們對外交往的時候,常常有個毛病,就是太愛講“哲學”,道理說得太多。其實講中國的故事才能感動人。因為故事往往是哲學的載體,故事往往離真理最近。著重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特色其實就在故事裡頭。

我常講一個比喻:你要給人一個大蘋果,就是一個故事,不要費了很多勁把蘋果做成果醬或維生素C藥片請別人吃。維生素C其實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自在其中了。

總而言之,公共外交是一種廣泛的、長期的、基礎性的國際工作。它是一種需要全民協力的表達,這種表達由於來源廣泛而立體生動,往往是比較柔和的、直截了當和容易被理解的。

記者:中國民眾是公共外交很重要的實踐主體,對如何更好地塑造大國國民形象,您有何建議?如何使公共外交成為一種全民意識?

趙啟正:公共外交最重要的內容是傳播傳播本民族的文化,民眾文化是我們公共外交的基礎。今日的公共外交和傳統的公共外交的最大不同在於公眾的主動參與,其交流的方向也是雙向性的。中國每年到外國工作、學習、旅行的人數已超過3000萬人(出境穿過8000萬),凡是有機會與外國人交往的中國人都有可能給中國的國際聲譽做出貢獻,盡管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公共外交的概念和目的,但是他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外國人的《中國讀本》中的一頁,形成公共外交的結果。所以全民文化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文化的自覺,主動表達中國人的優秀品質,克制自己的的缺點。提升中國人的形象人人有責,人人可為。

公眾應該具備自覺的公共外交意識:第一,要有比較的眼光,內知國情,外知世界﹔第二,注重跨文化的交流﹔第三,不但會說,而且會聽,會討論﹔第四,善待媒體,具備一定的新聞素養。

記者:中國高校在推動公共外交的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您能否介紹下中國人民大學您與您的團隊在這方面的工作成果?

趙啟正:高校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體之一,在推動公共外交的理論研究,普及公共外交理念和實踐上責無旁貸。同時,高校自身具有開展公共外交的優勢,高校公共外交實踐是非常豐富、有深度的。一是高校師生作為精英,作為主體參與公共外交實踐,在和國外的交往中生動地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說明中國的效果往往更好﹔二是高校師生能夠通過關於公共外交的課題研究,為更廣泛的公共外交實踐提供思想指導和理論支持。

在中國目前,公共外交還不是一門課程,但中國人民大學非常重視,在新聞學院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校內外積極普及、推廣公共外交。在人才培養方面,我院招收國際新聞專業碩士,重點培養跨文化傳播的專業人才﹔在學術交流方面,新聞學院每年都與國外著名大學的學者、學生有大量的國際學術交流,我們的老師、同學用他們的語言和成果充分展現了今天中國的思想和文化﹔我院的老師與學生還常隨我參加與一些國際名人,如普羅迪、小倉和夫等會談等外事活動,參加各類國際國內關於公共外交的重要學術研討,深入研究,發表了不少有影響的論文,用身邊的中國故事向更多的外國公眾說明、介紹真實的中國。

中國人民大學陳雨露校長是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積極的實踐者、推動者與支持者。早幾年他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期間,就著力在北外推廣、普及公共外交的概念。在北外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出版了推廣知識公共外交的書籍,強調每個外語學院的學生都應學習公共外交。他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后,提出人民大學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責任意識、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民表率、社會棟梁”,培養具有全球領導力的棟梁人才。我非常佩服陳雨露校長在國際化戰略尤其是跨文化人才培養方面的遠見卓識。人民大學正在考慮,成立校級的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與其他高校的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推動公共外交的發展。

此外,陳雨露校長還積極推動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以跨文化的角度在編譯、出版100部京劇的英文版台詞及解說,這件事非常有價值。現在“百部中國京劇經典劇目英譯系列”一期成果已經發布。相信這個非常有震撼力的新動作,能為“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給出又一種路徑。

記者:據了解在今年四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中,有個關於“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的”分論壇是由您和陳雨露校長策劃,中國人民大學承辦的。屆時將會有哪些嘉賓參加此次活動?我們對此能有什麼樣的期待?

趙啟正:博鰲亞洲論壇本身就是中國近幾年來開辟的公共外交舞台,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政要和社會活動家都會來參加。博鰲亞洲論壇近年來開始有文化方面的討論。

這次“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分論壇是由中國人民大學來承辦的,也是論壇歷史上首次由中國高校來承辦的分論壇活動。分論壇上將有多位重量級嘉賓,一位是美國人羅伯特?庫恩——《江澤民傳》的作者,一位對公共外交很有研究的英國人阿裡斯戴爾?麥啟安——英國48家集團秘書長,還有一位我國公共外交的積極實踐者——京劇表演藝術家孫萍,她也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的主任。

我相信這場對話能夠展現出大家對公共外交的理解和碰撞。借此機會,中國人民大學也要表達我們作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鎮對公共外交的重視。以中國人民大學高度的學術自信與文化自信,以及在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方面的深厚積澱,號召更多高校與民眾加大對公共外交領域的關注與投入。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