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景區門口。陳偉明攝(人民視覺)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當年唐末詩人杜牧揮筆寫下《阿房宮賦》時怎能想到,千年之后這一“天下第一宮”又起爭端。
近日,曾作為陝西省重點招商項目、投資2億多元的阿房宮景區,在運營13年后將面臨拆除命運,取而代之的是規模更大、耗資更多的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拆之伏筆
國家文物局始終未批復,項目規劃時即處於“灰色地帶”
秦阿房宮遺址位於西安市西郊15公裡的阿房村一帶,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作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建筑群之一,1961年阿房宮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阿房宮景區破土動工,2000年正式運營。2006年,這一景區曾被評為“陝西最值得外國人去的10個地方”之一。
“這個項目是拿到市規劃局的選址意見書、市計委的立項報告和市文物局的動工函,我們才租地開工的。”秦阿房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應魁說,當時不僅為阿房宮景區辦過相應的手續,而且還是請陝西省文保中心設計的。“剛啟動時我們投入了大量宣傳,效益很好,但近幾年門口有市政工程修路,旅行社的車進不來,資金周轉不了,一直虧損也沒法再進一步修整。”他坦言,從2012年5月的一紙“拆遷通知”后,景區就越來越不行了。
除了經濟效益不佳,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軍也承認,該景區在規劃時即處於“灰色地帶”。“結合當時經濟發展迫切、遺址保護理念簡單的背景來看,地方政府認為這是個好項目,但由於國家文物局一直沒有批復,這一記‘擦邊球’其實是在默認的狀態下運轉。”
改之難題
與國際文保理念相悖,按照遺址保護方案必須拆除“違建”
聽李軍介紹,阿房宮景區是上世紀90年代規劃設計的,當時的文物保護隻對遺址本體進行保護。“當時全國興起主題公園熱,農民企業家雷應魁成立了一個民營股份制企業,在遺址旁300多米的一般保護區上租了680畝地,建立了這個歷史公園式景區。”
不過到了2005年,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第十五屆世界大會在西安召開,提出了國際上最新的文物保護理念:不但要保護好古跡遺址,更要保護它的生存環境。李軍認為,“時代變了,要求也變了,阿房宮作為國家級100處大遺址之一,現在要申遺、要建設成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就必須重新按規建設。”
既然原景區投入這麼大,能不能依靠整理改造,通過“再利用”的方式融進大遺址公園呢?
“這可不行,因為和國家文物局制定的遺址保護規劃方案有沖突。”李軍說,景區處於限高8米的建設控制區,但現有的建筑超過30米,且位於遺址正南方。據《史記》記載,阿房宮與南山之間應該有個視覺通廊,因此遺址公園的規劃方案中要求保持阿房宮南北通視,現有的公園景觀必須拆除。
眼看本月底就要把公園停營移交,雷應魁很不舍得,“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們建設的”。但他也坦言,從大方面來考慮,這是必走的路。“小項目服從大規劃,就希望拆除后管委會能給公司重新劃一塊地,讓企業轉型,解決后續發展。”對此,李軍也表示目前正在請有資歷的第三方評價公司對地面附著物進行評估,給予適當補償。
建之啟示
新建遺址公園須解決文保與商業難題,不重蹈“短命”覆轍
運營13年終遭拆除,巨大投資化為泡影,阿房宮景區的“短命”令人唏噓。當年建景區時,各方都有想法:地方政府想要招商引資做項目,開發商想通過旅游業謀求經濟效益,當地百姓也希望借此改善生活環境。但經濟發展和現實需求,終究與文物保護發生了沖突。
這樣的碰撞,不隻發生在阿房宮。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擁有大量文物和古遺跡,尤其是規模龐大的周秦漢唐四大古都遺址更令人艷羨。不過,由於這些古老遺址以土木結構為主體,易破壞難考查,同時地域大佔地廣,使大片迫切需要經濟發展的土地無法安排大型建設和市政工程,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一直處於“交鋒”關系。
如今,阿房宮遺址上又要破土動工,商業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難題再次擺在眼前。“從2004年起就請陝西省文物局下屬的文化遺產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始編制阿房宮遺址保護規劃,由於中國社科院考古工作的持續進展和當初秦人建成阿房宮與否的爭議,直到2012年初才基本完成。”李軍說。
據介紹,阿房宮遺址保護管理辦公室決定採用城市公園和遺址保護相結合的方法,計劃3年內建成2.3平方公裡的考古遺址公園,完整保護古跡並免費對市民開放。同時,在外圍共12.5平方公裡的阿房宮人文旅游區,發展文化產業、旅游業、服務業、高端地產等來拉動經濟。
為了不再重蹈阿房宮景區的“短命”覆轍,去年管委會還首創“阿房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前期研究”和“國內外遺址公園比較”,在慎重的調研基礎上才正式啟動具體規劃。“就為提高遺址公園建設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讓它更長壽。”李軍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