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嗜咸世界第一 吃太咸招惹多種疾病--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中國人嗜咸世界第一 吃太咸招惹多種疾病

2013年04月08日16:21    來源:中國婦女報    手機看新聞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3年發布一份新的食鹽攝取指南,建議成年人每日鈉元素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即相當於食鹽攝取量不超過5克﹔同時建議人們在日常飲食中多吃富含鉀元素的食物。而目前中國城鄉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鹽12克,其中北方地區高於南方地區,遠遠高於WHO的推薦量。大量研究早已表明,吃太咸可誘發高血壓、心腦血管病、骨質疏鬆、胃病、免疫病等多種疾病。專家建議,北方居民應減少日常用鹽的一半,南方居民減少1/3﹔少吃含鹽高的腌制、鹵制、泡制食品﹔烹調時盡可能用限鹽勺等稱量用鹽。同時,淡口味要從小培養,寶寶的菜裡盡量別放鹽。

  “成人每天吃鹽要少於5克(相當於一茶勺),2歲以上的兒童要更少。”這是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發布的最新攝鹽標准。新標准比之前建議的每天6克的量,又少了1克。該組織同時建議人們在日常飲食中多吃富含鉀元素的食物。為減少1克鹽,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如此較勁,並為此發布最新指南,這是為了什麼?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陳魯原教授指出,目前中國城鄉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鹽12克,其中北方地區高於南方地區,遠遠高於WHO的推薦量。

  的確,相對於每天至少攝入12克鹽的人來說,5克鹽分攤到三餐之中,菜會變得“淡而無味”。但WHO的醫學專家們,卻孜孜不倦地要把這1克鹽踢出大家的餐桌。世衛組織同時建議人們在日常飲食中多吃富含鉀元素的食物。專家稱,這是因為若攝入過多鈉元素,而鉀元素攝入量不足,患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而高血壓則是引發心臟疾病和中風的重要因素。

  “WHO目的可能是讓公眾進一步認識到,多攝入哪怕一點點的鹽,都會影響到健康。”杭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內分泌科胡永賓醫生說:“從我接觸的病人來看,吃菜口味重的,不但發生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而且治療效果也大打折扣。”

  我國已是世界最“咸”國

  陳魯原表示,鹽有三個來源:食物自身含的鹽分、烹調時所放的調料以及食品成品或半成品在加工過程中添加的鹽。“通常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本身含有鈉1克,加上烹調鹽2克(約5克鹽)已能夠達到人體生理的基本需要,當從事中度及以上的體力活動或炎熱出汗狀態下,需要額外再補充鹽。如此算來,每日鹽攝取量5克完全夠了”。

  陳魯原指出,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衛生部均建議每人每天5克食鹽,僅相當於一個啤酒瓶蓋去除膠墊后可盛放的鹽,但目前我國的情況是,中國城鄉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鹽12克,其中北方地區高於南方地區,遠高於WHO的推薦量。而日本人每日鹽攝入量為10.9克,法國、英國、美國等均少於9克,加拿大人的人均每日鹽攝入量僅為3.4克。

  “在我國北方和農村地區,喜歡腌制食物,由於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要改變高鹽飲食相當困難。” 陳魯原說,正是由於南北居民食鹽攝入量的差異,北方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的患者要高於南方。

  多吃1克鹽,血壓就會升高

  老話說,不吃鹽,沒力氣。但吃多少鹽就夠了呢?WHO推薦的吃鹽標准是:每天從食物中獲取的鈉<2克,即5克鹽,鉀>3510毫克﹔對於2歲以上的兒童,鈉、鉀量應相應降低。

  那麼超過這個攝入量,會對健康產生什麼不利影響呢?或許普通人一時感覺不到,但經常監測病情的高血壓病人就很明顯:吃多1克鹽,即使同樣的治療方案,血壓就會升高1~2個毫米汞柱。

  這是因為吃得太咸,血液也會變“咸”。胡永賓說,食鹽的主要成分是鈉,攝入過量食鹽時,血液中的鈉濃度就會升高,為了沖淡血液濃度,身體就會拼命吸收水分。“每增加1克鹽,身體內的水量就要增加100毫升。”胡永賓說,如此一來,血管壁就會受到很大壓力,引起高血壓。

  陳魯原表示,來自動物試驗、流行病學、人口遷移研究、干預試驗、臨床治療試驗和遺傳學研究的結果一致表明:鹽與高血壓密切相關。流行病學數據表明,每日攝鹽量增加5~6克,收縮壓升高3.1~6mmHg。在高血壓人群中,28%~74%為鹽敏感性高血壓(老人更多見),我國可能佔60%。而且,隨著年齡增大,腎臟排鈉功能減退,血壓對鹽的敏感性也增強。

  吃太咸還會誘發心腦血管病、骨質疏鬆、胃病、免疫病

  陳魯原指出,高鹽攝入除了升高血壓,還可使血管僵硬度增加,平滑肌增生,血管容易狹窄,患上心腦血管疾病﹔可使高血壓患者增加發生腦中風、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左心室肥大的風險。高鹽攝入還容易引起骨質疏鬆、胃病、加重糖尿病病情等嚴重后果。

  陳魯原還提醒說:“吃鹽傷腎,是有一定道理的。當身體攝入了過量的鹽分,就給具有排鈉功能的腎臟增加了負擔,容易損壞腎臟的功能。”

  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和免疫生物學家近日則發現,吃得太咸還會導致一系列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如多發性硬化症、Ⅰ型糖尿病、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

  科學家發現經常吃快餐的人(快餐是高鹽食物)體內炎性細胞的含量要高於正常人。免疫系統通常利用炎性細胞來保護人們免受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但如果炎性細胞把矛頭指向健康的人體組織,就會出現自身免疫疾病。美國研究人員在給實驗鼠喂食了高鹽飲食后,導致了這種嚙齒類動物體內生成了一種能抵抗感染的炎性細胞,它與自體性免疫疾病的發病高度相關。隨后,這些實驗鼠患上了嚴重的多發性硬化症(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

  研究人員分析說,過量吃鹽會導致生化?刺激人體生成過多的輔助性T細胞,加重自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從而引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一歲內寶寶食譜中別加鹽,2歲后也要盡量少放鹽

  在最新發布的這份指南中,WHO的專家們警告說,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口味重的孩子,沒等到老來,就會患上高血壓。而去年刊登在權威醫學雜志《兒科》上的一篇文章稱,與口味淡的孩子比起來,兒童吃鹽和成人一樣多的,他們患高血壓的風險要高出2~3倍。

  “年輕時就有高血壓,以后危及生命的高血壓並發症就來得越凶猛,發生中風、猝死的機率會越高。”胡永賓說:“而且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重口味,成年后想改吃清淡的,也非常困難。”

  “所以,淡口味要從小培養,寶寶的菜裡盡量別放鹽。”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保科竺智偉醫生建議,一般幼兒一歲之內不建議加鹽,2歲之后也要盡量少放鹽﹔長大之后也要少吃薯片、話梅等零食,這些東西裡也往往含有很多鹽。

  竺智偉還特別提醒家長,2歲之內的寶寶,其飯菜是單獨做的,少放鹽可以做到﹔但之后跟著大人吃,要做到讓寶寶口味淡,就需要全家總動員,習慣吃得淡。

  陳魯原也強調指出,3歲以下兒童不需要在飲食中額外加鹽﹔3~5歲兒童也要採用低鹽飲食,避免成人后養成高鹽膳食的習慣。

  家庭烹調時盡可能用“限鹽勺”,熬不住晚餐可適當吃咸些

  陳魯原表示,北方居民應減少日常用鹽的一半,南方居民減少1/3﹔至於含鹽高的腌制、鹵制、泡制食品,應該少吃﹔烹調時盡可能用量具(如限鹽勺等)稱量用鹽﹔可使用替代產品,如用代用鹽、食醋等。“目前,中國高血壓聯盟與政府有關機構一起,已向全國部分地區家庭發放‘限鹽勺’,幫助居民掌握每日用鹽量。”對於高血壓病人來說,除了限鹽,同時要注意補充鉀和鈣。

  前不久,日本廣島大學健康科學科教授加藤秀夫提出,如果做不到三餐清淡,不如先從減少兩餐的鹽量開始:早飯、中飯,對自己嚴格點,晚飯開個小差也無妨。

  加藤教授解釋說,同樣量的鹽,如果在晚飯時攝入,鈉更容易隨尿液排出﹔而早、中飯攝入的鹽,則更容易滯留在體內。

  真有那麼回事兒嗎?胡永賓說,對普通人來說,還是挺靠譜的。他解釋說,人的腎臟,會分泌一種叫做醛固酮的激素,基本功能是保鈉排鉀。早上七八點,是醛固酮的分泌高峰,到下午三四點左右,又有一個小高峰﹔而到了晚上,分泌醛固醇的腺體也進入“休息”模式,分泌量減少,所以晚飯攝入的鈉,很多可以隨著尿液排出。

  少喝菜湯晚放鹽,營養師教你如何吃得清淡

  “其實,口味偏淡、偏咸只是飲食習慣,隻要適應后,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有不適應狀況。如果一下子舌頭不適應,可以用醬油、蔥、姜、蒜、醋、花椒等調味料來取代鹽,彌補口感上的不足,甚至可以採用西式沙拉代替炒菜。” 浙江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鄭培奮說,他還教給大家如何吃得清淡的一些具體方法:

  1.多放醋、少放糖。酸味可以強化咸味,烹制菜肴時放點醋等調味品,可以幫助舌頭適應少鹽食物。

  2.晚放鹽勝於早放鹽。平日做菜時,待菜炒熟后,把鹽撒在食物表面,不要讓鹽進入食物內部。最后放鹽,而不是邊炒邊放鹽,既能減少鹽量,又能相對保持口感。

  3.限制含鹽調料。一勺雞精半勺鹽,醬油、雞精、甜面醬等調料中,也含有鹽分。

  4.查看食物標簽。盡量選擇含鈉(Na)低的包裝食品。

  5.盡量不要喝菜湯。鹽溶於水,菜湯中含鹽量高,不喝吃菜剩下的菜湯,可以減少近1/3的食鹽攝入量。

  6.多吃高鉀食物,可促進鈉的代謝。蔬菜、香蕉等水果,海帶、開洋等高鉀食品,可以促進鈉的代謝。

(來源:中國婦女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