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天朗、張華創、劉繼、白政愷、葉沃誠……一批中國高爾夫少年在世界高壇上聲名鵲起,讓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對高爾夫這項在中國貼著貴族標簽的運動,有了新的期待……
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歷史說長也長,說短也很短。
說它長,是因為有人考証出,中國古代的“捶丸”運動,可以稱為高爾夫運動的“鼻祖”。在近代,據記載,1896年中國上海高爾夫俱樂部就成立了,是英國人在上海建成的9洞高爾夫球場,當然這些球場不是給中國人開的。
新中國開展高爾夫球運動的時間並不長,始於1984年中山溫泉高爾夫俱樂部的成立。這是由霍英東、鄭裕彤等出資創建的中國內地第一個高爾夫球場。此后,高爾夫球場在中國內地如雨后春筍般不斷開建:1987年北京地區第一家高爾夫球場北京國際高爾夫球場建成開業。1995年,我國第一個高爾夫學院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成立,開創了我國高爾夫人才培養的新局面。從1984年到1994年為發展的第一階段,這期間我國隻建造了10家左右的球場,打球的人也以外籍人士為主,球場多集中在沿海地區﹔1995年至今,據中國高爾夫球協會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各類高爾夫球會近500家,納入中高協賽事體系的各級各類賽事活動90余項。參加中高協賽事活動的業余運動員2000余人,職業運動員300余人。出現了張連偉、梁文沖和李超等幾位優秀球手。最近十年高爾夫球相關的教練員、裁判員、經理人、草坪師、球童、球場設計、媒體等職業,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
上一代中國高爾夫球手是在相對困難的環境中成長的。張連偉曾以球童為生,梁文沖家以前則是農民。梁文沖小時候家住在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旁邊,那是中國第一個高爾夫球會。當時他們想培養一些孩子進入這個行業,就到附近的三鄉中學去挑選一批苗子,讓他們免費練球。梁文沖很刻苦,連續三屆拿了中國業余公開賽冠軍,然后轉入職業。張連偉所代表的中國第一代高爾夫球手和梁文沖代表的第二代球手,都是在舉國體制之中,艱苦創業,從無到有,成就了一番事業。而如今的關天朗們的崛起則是建立在豐厚的家庭物質基礎之上。如今這一批中國高爾夫少年是幸運的一代。得益於改革開放,中國人的財富取得了極大的增長,使得一部分家庭有能力讓孩子投身到這項“用錢堆出來”的貴族運動中。
條條大路通羅馬
“舉國體制”培養了我國第一代、第二代高爾夫球手。如今中國高爾夫球之路,已變成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社會力量參與、家庭培養、高爾夫俱樂部培養、經紀人培養、名校求學。很多家庭希望通過學球,讓孩子申請到根據美國青少年高爾夫賽成績發放錄取通知書和獎學金的美國名校學習。除了體育界的學球途徑,高爾夫球在國內的校園也是方興未艾。北澤高爾夫學院青少年高爾夫項目總教練田慶斌說:“許多地區的教委、體委對高爾夫球運動進校園提供便利條件,使之成為體育選修和興趣課程。”
興趣培養 每年至少6萬
目前,中國青少年高爾夫球手多數由家庭培養。家庭培養高爾夫球手費用包括,下場訓練、聘請教練、出國學習這三個主要方面。如果僅僅是興趣愛好培養,而不是向職業高爾夫球手方面塑型,其投入要在年均6萬到10萬之間。前國家隊教練李曉光算了一筆賬,他說:“如果我培養孩子,教練費、訓練費、下場費、國內比賽費和旅途費,一年需要6萬至10萬。孩子成才一般要十年,60萬至100萬吧。當然,如果家長特別有錢,找最貴的教練,在最貴的球場練球,出國比賽,住五星級酒店,就不是一個概念了。”
職業之路年均投入70萬
如果孩子具有高球天賦,打算讓他們走職業之路,那麼家庭的年平均投入就是另一回事了。拿關天朗、張華創、白政愷這批高爾夫少年舉例,他們每年投入少則50萬至60萬元,多的時候大概70萬至80萬元。他們在國內聘請到的優秀教練員,每小時的課時費是500元上下。像關天朗聘請美國名教,其課時費高達每小時500美元。一名球手成才,至少需要8至10年時間。這意味著,他們的家庭投入總數應在600萬至700萬元,甚至更多。剛剛在沃爾沃公開賽亮相的12歲的葉沃誠打球4年,有自己的英國教練,從2009年起葉沃誠的父親葉惠紅暑假會帶他去美國待一個多月,參加青少年業余比賽。葉惠紅說,目前葉沃誠學球一年大概要花費20萬至30萬元。圈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個“保守”的投入數字。
奧運項目 利好高球
在家庭培養的基礎模式上,中國高爾夫球協會所能給予的支持是,提供參賽機會。田慶斌說,高爾夫列入奧運項目后,現在國內的青少年賽事多,有利於少年球手們磨練球技,鍛煉心理素質。“國家體育總局小球中心主任張小寧分析,目前中國高爾夫少年的崛起與過去6年小球中心付出的努力有關系。他說:“早在6年前,我們就和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匯豐銀行合作未來之星計劃。這個計劃包括了五六萬人,而這些人的年齡絕大部分在16歲以下。這個計劃包括了國青隊、國少隊的組建和訓練。我們每年還會舉辦20個左右的青少年賽事、青少年夏令營等。過去球手主要靠省市和國家隊的培養,現在大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成才。”
少年球手 前途叵測
盡管以關天朗為代表的這批高爾夫球少年已經嶄露頭角,讓人看來前途無量,但業內人士卻不這麼樂觀,“他們未來的成長空間有多大,還要看他們的發展。”高爾夫球培養與一般的職業體育項目有所區別,它需要球手的全面素質發展,不僅僅是球技水平的提高。高爾夫球早期專業化對於高球少年來說,是弊大於利。目前關天朗、張華創這些已成名的高球少年都是邊學邊練。剛剛結束的沃爾沃公開賽上,葉沃誠在接受採訪時曾顯得十分緊張,面對記者對他有關家人、飲食、學習甚至交友、職業規劃等的提問時,葉沃誠隻能單字答“是”或“不”。他們現在的成功,仍有待於未來在真正的職業賽場上檢驗。高球運動在歐美特別普及,關天朗的父親關漢文說,男子職業高爾夫球競爭太激烈了,女子領域的競爭會相對好一些。
職業退路 精英教育
中國高爾夫少年井噴,其背后是中國的精英教育。有一種說法叫“打高爾夫的孩子不會學壞”,因為打高球首先要講禮儀。這使得一些家境殷實的父母願意花高價讓孩子學高爾夫。高爾夫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是一種社交手段。比如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是一個瘋狂的高爾夫愛好者。學習高爾夫,對於孩子們來說,未來有多項職業選擇。田慶斌說:“高爾夫運動作為剛剛加入奧運項目的一項專業運動,涵蓋了草坪養護、球場運營、設計、建造、職業教練、服飾、器材等相關產業,職業前景樂觀。即使孩子將來做不了高爾夫職業運動員,作為一項職業技能,依然可以從事很多高爾夫相關領域的工作,同時也可以作為一項業余技能,為工作、事業、業余生活增添色彩。”J080
高球神童們
張華創:(1997年12月14日) 中國內地14歲業余高爾夫球員張華創(Andy Zhang)獲得2012年美國公開賽參賽資格,他因此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參加美國公開賽的選手,同時也是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參賽球員。
白政愷:(1997年8月19日) 2013中信銀行中國業余高爾夫球巡回賽昆明站,年僅15歲的來自廣東汕頭的選手白政愷奪得個人第一個業巡賽冠軍獎杯。
葉沃誠:(2000年9月2日)2012年中國公開賽上,關天朗以13歲177天的年齡成為該賽事最年輕的參賽選手,今年再連刷美國公開賽最年輕選手以及最年輕晉級選手紀錄。今年5月2日,葉沃誠超過關天朗,以12歲242天的年齡成為中國公開賽以及歐巡賽史上最年輕的參賽選手。
馮珊珊:(1989年8月5日 女)曾奪得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高爾夫球個人、團體冠軍。2012年6月11日,她成為女子職業高爾夫球史上第一位奪得四大滿貫賽的中國高爾夫球協會注冊球手。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