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真的好轉了嗎?--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世界經濟真的好轉了嗎?

2013年05月31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5月29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半年度全球主要經濟體評估報告》出爐。2013年行將過半,各種經濟數據紛至沓來,各個經濟體的運轉趨勢也逐漸浮出水面。世界經濟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已經掙扎了5年,目前又處於什麼樣的態勢?世界經濟真的好轉了嗎?未來又會如何發展?本報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疲弱之中生亂象

  在OECD的評估報告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聯合國均對世界經濟的預估做出調整。值得注意的是,與年初預測相比,雖然IMF和聯合國雙雙調低了經濟增長預期,但兩個數據都不低於去年的實際增長率。世界經濟似乎正在好轉。

  然而,外交學院副院長江瑞平分析指出:“從國際機構最近公布的數據來看,世界經濟總體上並沒有明顯好轉,依然延續2012年低迷的態勢。”原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沈驥如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總的來看,世界經濟的復蘇是好於2012年,但是仍然比較弱。”不過,他特別強調世界經濟目前“很不均衡”。

  眼下的世界經濟局勢可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沈驥如指出,在發達經濟體中,隻有美國經濟明顯復蘇,歐洲和日本還不景氣,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增長有所放緩。這些都是世界經濟亂象的含義所在。

  種種數據表明,美國保持著強勁復蘇的勢頭。全美企業經濟學家協會預計今年美國GDP將增長2.1%,而紐約聯儲更是認為明年有可能加快到3.25%。

  與此相比,日本和歐洲就黯然失色。

  日本經濟雖有起色,但不確定性仍然很高,其主權債務已佔其GDP的230%。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史妍嵋分析說,日本未來存在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

  歐盟內部更是一團亂麻。主權債務危機導致的衰退還沒有得到扭轉,歐盟核心國家之間的經濟不均衡卻愈發明顯。今年第一季度,德國經濟保持小幅增長,法國則繼續萎縮,而意大利經濟更為嚴峻,連續第7個季度環比下降,降幅高達0.5%。

  發達國家經濟的步調“良莠不齊”,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也出現分化。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明顯降速。以中國為例,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已滑落到7.7%﹔另一方面,降速的程度有很大差別。巴西經濟去年嚴重萎縮,勉強實現正增長。今年的形勢依然不樂觀,巴西央行預測2013年GDP增長率或僅為2.98%。

  針對這些“不均衡”的局勢,IMF主席拉加德不久前提出世界經濟“三速復蘇”的概念。這表明,世界經濟在總體疲弱的背景下變得更加復雜,亂象越來越突出。

  為何美國一枝獨秀?

  一邊是日本和歐洲的不景氣以及新興經濟體發展的降速,另一邊是美國經濟的強勢復蘇,這形成了一種非常有意思的對照局面。美國在世界經濟亂局中是如何實現復蘇的呢?

  江瑞平認為,美國這一輪增長主要是靠發行美元來刺激的。但他進一步分析說:“在一定程度上,美國經濟的增長是以犧牲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為代價的。美國量化寬鬆使得整個西方尤其是歐洲和日本陷入過度的量化寬鬆,新興市場也面臨本幣升值和抑制通脹的壓力。”

  量化寬鬆政策在短期內刺激了美國經濟,同時也讓其他經濟體面臨諸多負面的“溢出效應”。美國許諾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削減債務,卻依舊像變魔術一樣超量印發貨幣。

  有數據顯示,1980年美國國家債務僅為1萬億美元,而現在它已經快速攀升到17萬億美元,其規模令人咋舌。難怪有媒體“吐槽”說:“聯邦政府每小時從我們的后代手中偷走超過1億美元。”

  的確,當前美國經濟的復蘇之中充滿掠奪的味道。

  “大量發行的美元總的趨勢會貶值,這實際上是一種賴賬行為。這些年來,美元貶值了30%左右,美國就賴掉了這麼多賬。這樣,就把自己的主權債務危機轉嫁給了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為他的債務危機買單。”沈驥如分析說。

  截至2011年底,發展中國家儲備資產達7萬億美元。如果美元縮水,發展中國家所積累的財富無疑將向美國轉移。

  但量化寬鬆的“掠奪”還不止於此。沈驥如繼續分析說:“量化寬鬆,實質就是通過發行貨幣給市場注入流動性,讓市場不缺錢。但是,因為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會通過各種渠道流到世界各國,從而引起通貨膨脹。很多國家就採取調整利率的方法來抵制這個問題,繼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紊亂。”

  進入5月以來,許多國家相繼宣布降息。分析人士普遍擔憂,這會引起新一輪的貨幣戰爭。而美國恰恰是始作俑者。美國樹立了一個樣板,這就是,為了保護本國的金融機構,可以置他國利益於不顧。

  要合作不要“壁壘”

  “整個世界正處於一個比較大的調整時期,不是哪一個地區或局部國家的問題。”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伍貽康把這看作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一個基本現象”。

  如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實現自顧自地發展,尤其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

  上周,全球股市經歷“黑色星期四”。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稱,或許將逐步削減第三輪量化寬鬆規模,結果歐洲、日本以及亞太其他國家的股市紛紛應聲大跌。這再次表明,整個世界已深度融合為一起,未來世界經濟走出危機需要協調一致的“調整”。

  伍貽康表示:“美國經濟復蘇有多大的持久力還要看其他發達國家、目前發展比較好的發展中國家對他的支撐,以及全球經濟調整的大格局如何進展。”可見,“以鄰為壑”或者借世界經濟的亂象“渾水摸魚”,都不是實現持續增長的理性方式。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所呼吁的,“全球化讓所有國家變得更加相互依賴,因此必須有更多的全球合作”。對於世界各個國家來說,現在是真正攜起手來的時候了。

  首先需要改變的是,發達國家要拋棄“陳舊的思維”。拉加德曾指出,隻關注本國利益,採取競爭性貶值、貿易壁壘、犧牲他國來保護本國金融機構,這是一套過時的心態,與當代全球經濟格格不入。

  沈驥如也表示:“如果發達國家能夠拋棄零和游戲的思維,放下架子,很好地與新興經濟體合作,走出危機、走向繁榮的路就會順暢一些,時間就會短一些。”

  而在沈驥如看來,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他介紹說,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型經濟體正在加強合作,不但會帶動南南合作,也會帶動南北合作,更加和諧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正在建立。他在總結新興經濟體的合作所發揮的全球性作用時說:“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在向前推進,這樣是有利於全球經濟的復蘇,或者互利共贏。”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