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錢荒”有待整治 市場謠言猛於虎--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人民財評:“錢荒”有待整治 市場謠言猛於虎

文靜

2013年06月24日15:12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近段時間,銀行業的“錢荒”鬧得沸沸揚揚。比“錢荒”更可怕的是謠言的泛濫。中國金融市場遭遇多種謠言的打擊,各種謠言的疊加造成投資者心理恐慌並引發市場動蕩。

謠言的殺傷力往往比事件本身更可怕。 “中國銀行千億資金違約”、“央行緊急放水4000億”、“工行獲得央行500億流動性”、“四大行施壓央行、求助銀監會”等不實消息滿天飛。這些來自網絡和社交媒體的消息,令流動性紊亂的資金市場雪上加霜,幾乎造成一場人為災難。

盡管事后來看,這些傳言都是子虛烏有。但是澄清已經很難挽回市場的影響,例如股市暴跌、銀行間資金利率持續飆升。

不可否認,交易結束后的澄清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樹投資者信心,但相關不實傳言對交易的影響已於事無補。如何更加及時、快捷的回應市場傳言?如何從源頭上堵住不實傳言?這些問題值得各方深思。

謠言止於智者。但對金融市場而言,謠言不僅難以止於“智者”、而且極易被“智者”加速傳播。在各種復雜的利益糾葛面前,在管道眾多的傳播手段面前,金融市場的謠言未來仍將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其對市場的巨大破壞力顯而易見。

如何監管、疏堵、查處類似謠言,成為金融監管一項緊迫的任務。過去幾年中發生的網絡、短信傳言引發的公共事件多次發生,在導致全球經濟減速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不實謠言已成為“金融海嘯”的推手之一。

2008年發生的東亞銀行擠兌事件值得警惕。當年9月23日,有手機短信稱“東亞銀行因持雷曼債券產生嚴重財務危機”。很快,東亞銀行在香港和新加坡分行出現擠兌。同時,澳門國際銀行、永亨銀行也出現擠兌事件。隨后,香港金管局出面辟謠,並撥款支持東亞銀行,擠兌危機終於化解。

對投資者來說,最大程度地消除投資的“不確定性”是財經資訊的價值。一些不實的傳言會帶來恐懼並引發群體性行為,投資者往往會據此做出錯誤的交易。有些金融機構本質上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但由於市場傳言“某某機構不行了、違約了”,客戶和投資者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紛紛回避被傳言擊中的金融機構。撤出資金,拋售股票,或者不再跟它們做交易。結果傳言變成現實,似乎又佐証了傳言的可信度,進而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事實証明,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一些善於投機的機構,利用散布傳言或謠言,打擊競爭對手。一些金融機構正是在“惡意中傷”下被不明真相的投資者拋棄,最終走向破產的。數據顯示,超過7成的各類金融和企業危機源於謠言。

當前左右虛擬經濟的兩大要素,一個是資本流,一個是信息流。信息可以對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如果金融市場不能及時得到正確信息,必然導致資本脫離內在價值,無規律變動。眼下,中國金融市場的“錢荒”現象固然與銀行一些資金錯配和“空轉”、未投向實體經濟有關,但紊亂的信息放大了恐慌,加劇了“錢荒”的心理影響。

傳遞及時准確的金融信息是財經媒體的重要責任。當下,中國財經資訊市場亂象叢生,因其蘊含巨大商機被各種資本把持。一些不實的金融信息始作俑者正是這些資本。

嚴厲打擊制造和傳播虛假金融信息,需要加強對金融信息採集的持牌管理,嚴厲禁止不具備採編資格的網絡媒體發布金融信息。此外,金融監管機構應強化監管的透明度,一旦監測發現不實傳言,應在第一時間,通過權威的、具有公信力的媒體及時發布准確的金融信息,保持金融市場健康運行。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