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在銀行間市場上演的“錢荒”現象,中國人民銀行24日對外表示,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平。央行提醒各金融機構要強化流動性管理,促進貨幣環境穩定。
發端於5月下旬,在銀行間市場持續近一個月的“錢荒”,吸引了各方的密切關注。分析人士認為,“錢荒”表象之下暴露出的是當前我國銀行體系資金空轉問題,背后折射出的是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政策意圖。
央行按兵不動:“錢荒”的最后推手
6月20日可能會成為許多銀行資金交易員在今后的職業生涯裡經常要提到的一天。當天,隔夜回購利率一度飆升至30%,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暴漲578個基點,升至13.44%,創出年內高點。
“歷史上隻有四個時間段的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曾突破6%,但無論是上升的高度,還是持續時間的長度,都無法和這次相比。”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說。
經濟學家研究發現,與以往歷次銀行體系資金緊張所不同,本輪“錢荒”很難找出一個主因。事實上,這輪“錢荒”正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效力疊加的結果,而最終的推力來自央行的“按兵不動”。
“這其中既有美聯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異動的外部原因,也有金融機構疏於流動性管理的內部因素﹔既有外管局、銀監會政策收緊和監管加強的偶發性因素,也有季末銀行考核時點來臨等周期性因素,可謂重重因素疊加所致。”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如果說以上因素是金融機構事先可預知的,那麼央行對流動性調控的新變化則讓不少金融機構始料未及,它成為將“錢荒”推至頂點的最后一股力量。
“都以為央行會通過逆回購甚至下調准備金率放鬆貨幣,因而在資金原本很緊張的情況下,一些銀行還在6月上旬進行了超規模信貸投放,結果導致頭寸的明顯減少,無疑加劇了‘錢荒’現象。”連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