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六提“短長相宜”的現實警示--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總理六提“短長相宜”的現實警示

2013年06月26日08:54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作為“巨無霸”規模的中國經濟,“體量”已經令人自豪,但其內在的不均衡性、低效率化、非協調性、不可持續性等諸多缺陷進一步暴露,成為經濟領域的改革“深水區”,是實現“長”、“遠”、“本”、“前”的大敵。

  李克強總理近日在河北談到宏觀調控時說,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關鍵要在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中有所作為,“進一步研究採取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既穩增長又調結構的舉措,把有效需求挖掘出來。”

  按照新華社記者的統計,這也是李克強擔任總理百余天來,第六次提及宏觀調控需“短長相宜”、標本兼治。結合近幾天的現實語境,國內銀行業流動性一度不足並殃及股市,呼吁“放鬆銀根”、“政府救市”的聲音此起彼伏。此時咂摸總理六提“遠近結合”的強調,讓人不難感受其中發人深省的現實警示意味。

  眼下,到底該不該救市?這個問題須因地制宜、辯証看待,這也是“短長相宜”、標本兼治思路的題中之意——既要放眼長遠,亦需站穩腳跟。市場經濟有其神奇的內在自我調節機能,但我們知道市場越發達、全球化關聯度越深,它“失靈”、“痴線”的幾率也就越高。因此,政府作為經濟看護人、守夜者,在一些時候應該“袖手旁觀”,有時卻又不能“見死不救”,以避免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正如日前央行適時向部分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市場信心回暖。當然,很多時候救市也有著正效應與負效應。臨時性的政策補丁,難免百密一疏,從而掩蓋問題、病灶發酵﹔而如果倉促出爐的救市“利好”只是畫餅充飢的虛招,多玩幾次,“望梅”也難“止渴”。因此,即便出手救市,亦需精確制導,盡可能減少副作用。

  古代治國之至高境界是“治大國若烹小鮮”,在經濟軀體更龐大、產業門類更繁多、市場關聯更復雜的現代社會,“無為而治”顯然早已不合時宜﹔但政府越俎代庖管得過多過細,也被証明容易傷害市場活力和創造性,而且“有形之手”一旦伸得太長,亦極易滋生尋租腐敗。因此,緊急情況下實施政策干預、宏調放水,是實事求是的經濟學﹔然而,即便救市,也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輸血”不能代替“吃藥”,更要“洗洗澡、治治病”。

  作為“巨無霸”規模的中國經濟,“體量”已經令人自豪,但其內在的不均衡性、低效率化、非協調性、不可持續性等諸多缺陷進一步暴露,成為改革新長征路上經濟領域的“深水區”,是實現“長”、“遠”、“本”、“前”的大敵。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升級靠什麼?“未來版”如何區別、優越於“當前版”?關鍵還在於打造小政府強政府、培育大社會好市場,打破行政性壟斷,變“政府下場踢球”為“政府當好教練和裁判”。比如,當下正大刀闊斧推進的削減行政審批工作,看起來是政府在“革自己的命”,其實更像是行政效能的一種“鳳凰涅槃”﹔又如,要通過分好蛋糕,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症,讓政府回歸服務民眾、監管市場的本位。政府從“蓋章員”、“運動員”、“地產商”的形象中脫身出來,是行政資源的一種解放和優化。再如,通過拆除“玻璃門”和“彈簧門”,為市場鬆綁、為民企減負,營造起點公平、機會公平的市場氛圍,看起來可能會對國有產業形成一定競爭、搶走一部分國家利潤。但其實一方面,有利於倒逼國企提高效益﹔另一方面,蛋糕做大了,國家作為“經濟集合體”,也是主要受益者。

  這便是中國經濟未來能依然保持不竭動力的長遠之策。何謂“內生驅動”、科學發展,簡言之就是變壟斷驅動、投資拉動、污染增長、帶血GDP為公平驅動、消費拉動、綠色增長、幸福GDP。而在此全過程中,政府轉型與經濟轉型互為因果,兩場“硬仗”都要“頂硬上”。

(責編:達昱岐、李海霞)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