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表示,我國正處於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十分重要。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避免經濟大起大落。把握好、運用好宏觀經濟政策,保持政策和發展的連續性穩定性,使市場主體有穩定的預期,同時也要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和預見性,做到穩中有為。
經濟陣痛是為了新生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主要經濟數據指標並不樂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盡管如此,管理層仍堅持貫徹一直倡導的經濟政策總體思路,強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經濟政策從未改變。
經濟陣痛是為了新生。在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主任丁茂戰看來,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方式,發展到今天已經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他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挑戰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個是要素成本,勞動力成本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必然要增加﹔二是土地和礦產資源,以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可以用很低價格甚至零地價賣出去,但是現在已經不具備這個條件﹔三是貨幣投放,2000年后中國貨幣投放量持續不斷增大。這幾個因素導致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首先是投資和消費失衡,居民消費佔比不到35%,從全球來看消費結構比例過低﹔其次是內需和外需失衡,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過於依賴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國際金融危機后外需疲弱,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最后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失衡,第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第三產業發展卻比較滯后。
“過去經濟增長模式到今天已不可持續,不調結構不升級轉型是不行的。”丁茂戰表示,在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可承受范圍的前提下,加大轉型力度,用改革和市場化的經濟手段來調整,提高創新能力。同時,讓市場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推動國企改革,放開民企發展,增強市場經濟活力。通過多種措施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使經濟發展平台由粗放型向創新型轉變。
政策體現連續性穩定性
為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就要運用好宏觀經濟政策,保持政策和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無疑將是中國經濟實現升級的重要保証。
“如果不保証經濟政策連續性,經濟就會發生大幅波動。”丁茂戰認為,盡管當前投資驅動增長所佔比例仍然很高,但投資仍然是保証中國經濟增長的定海神針﹔盡管外需依存度過高,但是中國離開外需還不行,短期把外需降下來將對經濟增長造成嚴重影響﹔相比之下,內需比例又太低,而提振內需是綜合性的、長期經濟政策積累的結果。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都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所以管理層當前強調要穩中求進,這個思路是非常正確的,一定要採取比較可行的、不讓經濟大起大落的制度措施,調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從而實現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台階,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此外,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更是意在穩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鬆認為,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向中速的轉換期,雖然要接受經濟增長的回落,但是在回落時不能失速。
調控仍以穩字當頭
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的同時,更是要做到“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有為”要求政府在稅收收費上改革讓利,下決心控制住高房價高物價,將13億人的巨大消費潛力挖掘出來。“穩中有為”要求針對經濟發展中的流動性不足問題,通過盤活財政貨幣信貸存量、激活民間資本投資,來保証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中的足夠流動性支持。
“政策肯定是穩的,不穩就不可能進,穩是為了進。”丁茂戰強調,如果不穩就會造成社會動蕩、經濟大起大落、農民工失業下崗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首先必須要穩。而穩的方法就是要穩增長,要穩定現有宏觀政策,在這個基礎上再進,再調結構,調結構是為了將來更好地進。否則,不調結構,不打造經濟的升級版,將來的進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丁茂戰表示,“穩中求進”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是宏觀政策環境要重新調整,二是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