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2日電 (記者李彤 周素雅)近日,星巴克被媒體披露咖啡價格在華售價遠高於美國、歐洲等地,涉嫌產品暴利、價格歧視等行為。消息一出引發公眾熱議,評論觀點不一。有專家對人民網記者表示,不應簡單用售價扣除成本的邏輯判斷產品存在暴利,價格監管應著重在壟斷行業和不正當市場行為,“星巴克暴利”案例值得國貨反思。
近期,央視報道,同樣一款星巴克飲品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比美國貴了1/3,但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卻遠低於紐約等城市。 “一杯中杯拿鐵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美國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會低於中國,而中國卻售出了更高的價格”、“按人均收入對比,在中國售價應在每杯10元左右”。
報道還對比了星巴克在中國及亞太大區同其他區域的利潤率,發現其在中國及亞太的利潤率最高,認為星巴克在中國獲取“暴利”。並引述專家觀點稱,其在中國市場違背了公平貿易原則,對中國消費者構成了歧視。
如何判斷企業產品存在暴利,市場價格監管何為重心?對此,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王志樂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針對“星巴克是否暴利”的問題應該從原材料價格、相關稅費構成、前期研發投入、品牌維護成本等產品價格構成因素具體分析,不能簡單通過原始簡單再生產的觀點判斷。“有些知名品牌的手機產品市場價格為4000-5000元,細分材料成本可能僅有1000元,但它的前期研發費用也要考慮在內,不能簡單剔除。”他說。
IBM全球商業服務部大中華區企業轉型咨詢總監陳果認為,中國星巴克翻台率遠低於美國,很多人一呆就是幾小時,可能也是價格高的原因,不能通過每杯咖啡的成本簡單判斷。
王志樂認為,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價格歧視和產品暴利的現象較難存在。他舉例說道,此前外資品牌家電產品價格較高,但隨著我國家電市場的不斷開放,目前外資家電產品的價格不斷下降,行業成本較為透明。同時他認為,政府部門對產品市場價格異常的監管應該針對壟斷行業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政府定價証明是行不通的。
“外資產品價格貴,但不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否有國內企業應該學習的地方?某些國內產品在國內價格貴,在國外反而便宜,我們渠道的隱性成本是否值得反思?”他說。
對於央視有關星巴克暴利的報道部分網友並不買賬,有些網友紛紛為其喊冤。
有網友認為,“一杯咖啡不是剛需產品,買賣你情我願,嫌貴可以不喝”,“為何我們沒有一家被廣泛接受的中式茶座連鎖店呢”。網友@ DJ解飛更是用“供求關系”對星巴克咖啡價格做了簡單分析。他說,價格高低取決於供求關系,供大於求,價格走低﹔供不應求,價格走高,一直到達極限,停止漲價,再漲沒人買得起了。 “央視指責星巴克的咖啡成本4塊結果賣30,顯然違反經濟學常識。同樣一款包,山寨的賣一百您可能覺得貴,LV賣一千您都喊便宜,而他們的顯性成本是一樣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也有網友表示,“從各地的價格對比看,星巴克在中國還有降價空間,樂見其成”。
21日,星巴克公司股價(NASDAQ:SBUX)上漲0.19%至79.4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