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永城市民在基地採摘草莓。 |
“他是俺村的能人,沒有他,估計我現在正愁著買回義烏打工的火車票呢!”同村的李社會說道。
村民口中的“他”,就是河南永城演集鎮洪庄村草莓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總經理陳體健。“陳總快出來,記者來採訪你了!”李社會喊著。隻見一個穿著灰白棉襖的中年男子從塑料大棚中一閃而出,跺了跺沾滿泥土的鞋子,迎了過來。
15年前,陳體健剛滿20周歲就離開家鄉,來到天津王頂堤批發市場成為一名水果零售小販。隨后天津水果市場競爭加劇,陳體健從天津轉戰徐州邳縣港上鎮草莓基地,邊打工邊學習技術。這一晃已經過了12個年頭,外出打工經歷給他的感受就一個字——“漂”。
2011年,河南省部分地區開始探索土地流轉,頗有政策頭腦的陳體健,馬上冒出一個念頭:“別人能干,為什麼自己不可以試試?”就這樣,陳體健懷揣著草莓夢回到了家鄉。
打造草莓基地,土地和資金“一個都不能少”。因為草莓基地是以合作社的形式成立的,土地基本不成問題,村民們以土地入股,不僅每年會有每畝1000元的租金,還會有300元以上的利潤分紅。
“把地給他,省心還能多掙錢,俺還過來干活掙工資,咋不好哩。”村民高素霞說道。僅10天,120畝地的承包協議就白紙黑字落定了。
“有多少錢,辦多大事。”土地好解決,資金倒成了陳體健一個難邁的坎。“當時手頭有自己多年攢的近100萬元,還有從親戚朋友那兒東拼西湊借來的80萬元。剛開始動工時恨不得一塊錢掰成兩半花,為省點工錢,我們兩夫婦沒日沒夜地干,硬是把66個大棚的立柱立了起來。后來草莓種上了,到天氣轉冷該覆膜的時候卻發現沒錢了,資金出現了25萬元的缺口。眼看著馬上就要入冬,到處借錢又借不來,最后幾經曲折,還是鄉政府幫助協調從郵政儲蓄銀行貸了25萬元,才算是度過了危機。”說起創業路,陳體健眼睛有些濕潤。
合作社將草莓供應水果市場的同時,還兼顧著經營農家採摘生意。由於陳體健的精心打理,2012年底,草莓基地實現盈利380多萬元。還清貸款的同時,還給村民分了紅利,之后還余下280余萬元。農村娃陳體健並沒有被第一桶金沖昏頭腦,心中已有了新計劃。
2013年,陳體健更是馬不停蹄。他給自己報名農業技術培訓班﹔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將草莓基地的規模擴大到423畝。此外,隻有初中文化的陳體健竟然從河南農業大學招來一個畢業生,並且與河南省農科院、浙江建德農研所建立了合作關系。這樣一來,合作社的草莓種植就有了科技支持。
陳體健說,在他內心深處有一個強烈的願望。“無論在外打工多少年,到頭來只是個打工的,一年到頭見不著家人不說,還掙不了幾個錢。”陳體健有些動情,“如果草莓基地發展順利的話,將來我想讓全村人都來合作社上班,在家門口掙錢。”
洪庄村以前是演集鎮遠近聞名的“空殼村”,勞動力幾乎都外出打工。“不是過年,整個村庄看上去冷冷清清,村子裡面有個紅白喜事兒,連個像樣的勞力都找不到。”洪庄村村支書陳宏亮說。
如今,洪庄村的勞力們有了在家門口致富的好機會。據介紹,截至2013年底,合作社的利潤已經超過1000萬元,常規用工近300人,“其中差不多有1/3都是我從常年打工的村民中招來的,今年春節我又留下來二十幾個。”陳體健得意地笑了。
談起下一步打算,“我們這個小基地在永城看著還可以,但一放到全國的盤子裡,筷子都夾不著。你看中央開會提出了很多鼓勵農村規模經營的政策,合作社還要繼續做大做強!”陳體健胸有成竹地對記者說,“下一步合作社還准備推進草莓深加工,爭取打造一個草莓產業鏈。”
臨走時,我們看到陳體健辦公室裡懸挂了一幅八駿圖,仿若映襯著他的新年願望——“馬到成功”。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4日 06 版)
新春走基層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