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消費金融市場競爭加劇 合規發展仍是趨勢

近年來,在多種因素推動下,消費金融行業迎來了黃金發展階段。但隨著規范發展與監管趨嚴,行業正從粗放、外延式擴張,轉向合規、規范式發展,“馬太效應”逐漸顯現。業界人士表示,持牌機構迎來發展新機遇,在技術布局驅動下的精細化、差異化消費場景服務,將成為消費金融發展的方向。
競爭加速 銀行控股消金企業增長迅速
今年以來,多地監管部門對轄內消費金融公司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將產品年利率降至24%以內,並設置一定過渡期。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持牌消費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限的控制,將會加速消費金融行業的市場變局。
數據是最直觀的體現。此前,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原消費金融、哈銀消費金融等16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除了開業時間不到一年的陽光消費金融,其它均已完成上半年業績公布。
數據顯示,上半年獲得淨利潤最多的是招聯消費金融,為15.42億元﹔排在第二的是興業消費金融,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0.2億元﹔排在第三的是中郵消費金融,上半年實現淨利潤7.9億元。
但從淨利潤同比增速看,中郵消費金融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512.20%,增速遠超其它消費金融公司﹔排在第二位的是中銀消費金融,上半年淨利潤為5.32億元,同比增長426.73%﹔馬上消費金融以淨利潤4.41億元、同比增長239.20%排在第三位。
另外,杭銀消費金融資產達271.4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7.13%﹔海爾消費金融、哈銀消費金融資產增速也超過了20%,分別達到23.29%、21.89%。中原消費金融、盛銀消費金融沒有披露上半年淨利潤數據。晉商消費金融上半年實現營收2.75億元,同比下降10.7%﹔淨利潤0.25億元,同比下降29.53%。長銀五八消費金融上半年淨利潤同比減少6.67%。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消費金融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不斷“分化”,龍頭消費金融公司的市場佔比不斷擴大,銀行控股的消費金融企業正在加速崛起。
“消費金融業務是馬拉鬆,不是百米沖刺,最終看的是長期穩定的發展。”哈銀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表示,消費金融正從流量轉向精細化運作,隨著新參與者的加入,競爭也會愈發激烈。行業發展要不斷打造數字化、精細化、智能化等核心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
易觀高級分析師蘇筱芮在接受人民網財經採訪時表示,銀行入局消費金融能夠借助資金優勢拓展零售業務,與現有業務形成互補與協同。銀行系擁有金融基因,具備資金成本低、風控運營等優勢。
“中長期看,銀行控股的消費金融企業仍將保持良好的經營水平與盈利能力,但伴隨著消金賽道的日漸擁擠及馬太效應的不斷強化,預計未來業務規模的增速上將有所放緩。”蘇筱芮說。
監管強化 合規發展和技術布局是趨勢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圍繞因貸后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加大了對消費金融領域的監管力度,對教育貸、醫美貸類產品採取從嚴整治,對消費金融公司進行監管評級。
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表示,要剎住行業發展的不良之風,嚴懲高利貸、砍頭息、惡意催收、營銷過度、違規收集用戶信息等亂象。同時,消費金融機構應走差異化路線,除了利率優惠吸引用戶外,更要形成自身突出優勢和特色,深耕市場、深度服務消費者。
有業界人士表示,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環境逐漸規范,監管政策逐漸完善,消費金融公司要不斷滿足消費者的所需,發揮好消費金融在支持居民消費升級、服務實體經濟、促進雙循環的積極作用,朝著更加健康有序、可持續穩健的方向發展。
“技術應用和細分消費場景,決定消費金融行業的競爭格局。”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建議,要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應用到消費金融的場景和服務中。扎根細分的消費場景,越細越專業,對自身經驗積累和成本控制越有幫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