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逐夢未來”科技創新調研行
氣勢恢宏!揭秘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密碼

2013年6月20日,港珠澳大橋CB03標首個整體埋置式墩台成功安裝,這也是國內首個整體埋置式墩台。
2014年4月16日,港珠澳大橋CB04標首片鋼箱梁在深海區成功架設,鋼箱梁重達2913噸。這個區段位置特殊,施工難度世界罕見。
……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制圖:郭思邈
一橋飛架三地,天塹變通途。15年堅守,3萬多人參與﹔全長55公裡、6.7公裡海底沉管隧道﹔成就多項世界之最,堪稱橋梁史上奇跡……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即將迎來“四歲”生日,它將粵港澳三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建設之時,這裡匯聚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建設者,集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
作為主體工程之一的CB03標段,施工難度極大。此標段共需預制安裝墩台68座,墩台最大重量近3600噸,其中部分墩台處於伶仃海域深海區,受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較大,設計對垂直度要求極高。
據項目部工作人員回憶,巨型橋墩從預制、運輸到整體埋置,可以說舉步維艱。項目部在建造墩台預制場時發現,地基底部全是淤泥。沒有灰心和抱怨,建設者們先進行“地基加固”,經過4個月的連續奮戰,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大型墩台預制場,成為CB03標段海上作業的大后方。
而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CB04標段則面臨復雜的伶仃洋水文地質環境,作業區域既要穿越中華白海豚保護區,又要通過珠江航運最繁忙區段,施工難度世界罕見。
深海作業,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是水。項目部採用的“膠囊止水法”既降低成本,還可以突破10米的水深限制。但這種新方法技術難度高,鮮有成功先例,也沒有相似經驗可借鑒。項目工作人員回憶說,我們為自己設置目標:“不能光滿足於完成任務,更要借此實現工藝上的跨越”。靠著這股不服輸的精神,研發出一種全新的止水材料,在模擬實驗中可以承受20米水深的壓力。
外海施工,夏天台風襲擊,冬天北風肆虐,海面風高浪急。CB04標段黨支部書記羅錦鴻介紹說,大家最初出海施工,“都是先吐上一兩天,再暈上一周,才開始慢慢適應船上生活。有時候風浪太大,整艘船上下晃動整晚睡不著。”苦中作樂,大家自嘲:“我們住的是360度海景房。”
“世紀工程,有我一筆!”2016年3月31日,看著CB04標段非通航孔橋工區最后一片鋼箱梁吊裝完成。羅錦鴻與現場的工程師和工人們,一起涌到合龍的橋面上慶祝,嘴角露出驕傲的微笑。
“科技創新不可能在實驗室單獨完成,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進步。因此,從工程項目角度來看,科技創新實踐其實都是管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副書記、行政總監韋東慶說。
港珠澳大橋全景圖。受訪者供圖
“像一首交響樂,工地書記就是拿著指揮棒的人。”全程參與大橋主體工程建設的韋東慶介紹,“作為跨海集群建設工程,港珠澳大橋在建造技術上是集大成的集群創新。它既是技術的大橋,也是文化的大橋。”
對於這項“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參建單位有上百家,用韋東慶的話來說:“光乙方就有一百七十多家。”如果說沉管安裝實現精准對接是技術創新要求,如何實現參建單位之間的“無縫對接”則是完成技術創新的管理保障。
上百家建設單位、上萬建設者群策群力,他們從祖國各地匯聚在伶仃洋,吼起南腔北調的勞動號子,建成了這項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韋東慶表示,我們把文化當作管理之魂,創新管理機制,激發建設者的內在驅動力,最終完成了這一世紀工程。
相關閱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