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跨越山海 逐夢未來”科技創新調研行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科技突破讓獲得感“成色更足”

人民網記者 楊迪 董童
2022年10月10日10:1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把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應該是全黨全社會必須牢牢樹立的一個理念。”2021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開啟了健康中國建設新征程。十年來,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重點疾病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正在不斷增強。

今年7月,人民網啟動“跨越山海 逐夢未來”科技創新調研行,充分展示十年來我國在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取得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隨著科技在醫療衛生領域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普惠全民的醫療健康網“織得更牢”,老百姓幸福生活的成色更足。

為“戰”疫提供支撐 彰顯強大公衛應急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無論是在疫苗和藥物研發,還是診斷試劑、醫療救治等方面,科技都提供了硬核支撐,成為對抗疫情的“利器”。

——精准確定病原,快速研發診斷產品。新冠疫情發生后,我國一周便確定並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拼接出序列向世界分享,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用創紀錄短的時間甄別出病原體”的高度評價。

截至2021年6月10日,59個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26個儀器設備、1個軟件……共89個產品經國家藥監局審批獲准上市。截至今年4月12日,國家藥監局已批准26個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

——新冠疫苗研發成果豐碩。“為應對疫情,我們將現代新技術注入傳統滅活疫苗技術路線,以最快速度研發出新冠疫苗。目前,全球大概有119個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使用了我們的疫苗,這是在全球疫苗歷史上都沒有過的。”國藥集團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曉明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証明,我國提出的5條疫苗技術路線設計,組織優勢團隊進行科技攻關,為后續新冠疫苗的高產量打下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中國新冠疫苗的產出量和品種數均處於全世界領先水平,9款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3款列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緊急集採清單。

——有力推進新冠治療藥物研發。2021年12月,國家藥監局應急批准了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安巴韋單抗注射液(BRII-196)及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BRII-198)注冊申請。這是我國首家獲批的自主知識產權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

阿茲夫定片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療藥物。今年7月,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准阿茲夫定片用於治療普通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隨之納入第九版新冠診療方案和國家醫保局2022年醫保目錄名單,成為展示我國新冠藥物研發成果的一個鮮活案例。

除了已獲批的中和抗體、化學藥物以外,還有多個新冠治療藥物已經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出療效。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一批藥品、醫療器械、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加速突破。

科技創新不僅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支撐,同樣也助推了我國公共衛生應急能力日漸強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相關部門和地方以衛生應急體系和核心能力建設為主體,不斷加強和改進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衛生健康系統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也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談及我國衛生應急能力取得的發展和成就,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副局長常繼樂表示,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衛生應急法治體系基本建立,管理體制初步形成,能力水平明顯改善。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平均報告時間縮短到4小時以內,已經具備在72小時內檢測300多種病原體的能力。”常繼樂說。

從跟跑到局部趕超 醫藥創新水平實現跨越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觀看了該院自主研發產品展示,察看了分析測試中心、藥物篩選中心等,詳細了解國家創新藥重大專項課題研發情況。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如今,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內,開展研發測試的全國各地科研人員隨處可見。據了解,作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級眾創空間,該研究院已累計引進和培育企業350家。

2015年8月,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印發,拉開了我國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改革序幕。其中,將“未曾在中國境內上市銷售的藥品”調整為“未在中國境內外上市銷售的藥品”,即“全球新”提高了藥品審批標准。兩年后,《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印發,對藥品醫療器械創新作出專門部署。

鼓勵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創新、優化創新藥的審評審批程序、對臨床急需的創新藥加快審評……一系列政策措施激發了醫藥企業的研發活力,縮短了創新藥研發進程,推動了國內創新藥市場繁榮。過去幾年,醫藥生物企業乘東風,推動創新藥和器械加速上市,量質齊升,逐步實現從“跟跑者”到“並跑者”再到某些領域實現“趕超”。

國家藥監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創新藥批准上市數量逐年增加,分別為11個、12個、20個、45個,包括新冠病毒疫苗和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罕見病等領域的臨床急需治療藥物。同時,醫療器械創新步伐也在加快,2021年有35款創新醫療器械獲批上市,是近年來創新產品獲批數量最多的一年。

隨著國家藥物創新技術體系初步建成,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原創新藥開始步入收獲期——

“十三五”期間,僅上海就培育了全國1/5以上的一類創新藥。2020年,上海浦東的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累計有11個一類新藥上市﹔僅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就有17個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產品獲批,數量居全國之首……

維迪西妥單抗是由榮昌生物自主研發的我國首個抗體偶聯(ADC)藥物,憑借在治療HER2表達的晚期胃癌、尿路上皮癌和乳腺癌等多個腫瘤臨床試驗中取得的全球領先數據,獲得了美國FDA和中國國家藥監局突破性療法雙重認定,這在中國ADC藥物領域尚屬首次,意味著我國正式開啟尿路上皮癌精准治療時代。

榮昌生物CEO兼首席科學官房健民告訴記者,創新藥成功“出海”,不僅能獲得更大的市場,其經濟效益可以反哺藥物研發投入,從而進行更多的新藥研發。

煙台榮昌生物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實驗室內做實驗。受訪者供圖

改革進程中,中醫藥的創新發展也在“加速度”。2017年,中醫藥法施行。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十三五”期間,中醫藥防控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傳染性疾病臨床研究取得積極進展,屠呦呦研究員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完善,中成藥和中藥飲片產品標准化建設扎實推進。

《2021國家中藥監管藍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批准上市中藥新藥12個,中藥新藥獲批數量首次突破兩位數。這些新獲批的中藥新藥覆蓋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個疾病領域,在研制過程中均開展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組、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

2021年,國家藥監局共批准76個新藥,其中進口新藥37個、中藥創新藥12個、國產創新藥27個,年獲批新藥數量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同時,創新實力不斷提升,創新速度明顯加快。其中有不少“中國新”甚至“全球新”的創新產品陸續進入臨床試驗,有望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療上大顯身手。

醫藥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彰顯出我國醫藥生物產業蒸蒸日上的研發實力。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曾向媒體介紹,以研發管線產品數量衡量,中國對全球貢獻佔比已達到13.9%。這一貢獻比例在2015年隻有4.1%,2018年為7.8%,到2020年已穩居第二梯隊之首。

滿足大眾需求 科技創新助力醫療普惠

曉芸和許超(均為化名)是失聰人士,但他們的兒子軍軍(化名)聽力健全。由於疫情原因,夫妻二人隻能通過視頻與在外地上學的兒子用手語交流。“許超能發出一些聲音,而我隻能打手語。希望能有更多的方式與兒子溝通。”曉芸說。

現在,曉芸和許超隻需開啟智能手機的無障礙通話功能,軍軍說出來的語音會被即時翻譯成文字,而曉芸和許超輸入的文字也會轉錄為語音播給軍軍聽,這讓他們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

隨著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5G、AI、超算等相關前沿信息技術正在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受益,持續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完善、更周到的服務。

深圳市寶安區第一人民醫院5G+智能遠程心電雲平台。人民網記者 楊迪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衛健委在全國31個省(區、市)開展5G+醫療健康創新試點項目987項,浙江、安徽等15個省(區、市)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和社會治理實驗,山東、海南等12個省(區、市)開展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

——安徽省應用智醫助理系統,提供常見病輔助診療、醫囑和門診病歷質控、慢病個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來已覆蓋全省169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1.7萬個村衛生室,提供輔助診療2.8億余次,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

——浙江省通過提供自助結算、診間結算、移動終端結算等智慧結算方式,方便患者結算費用,門診智慧結算率達79.1%,提升了患者就醫便捷性﹔

——上海市應用精准預約和智能預問診系統,三級醫院平均候診排隊時間低於30分鐘,初步實現“候診即就診”。

北醫三院在北京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智能處方前置審核系統,實現處方自動審核、不合理處方攔截等功能,有效提升基層醫療安全和質量﹔上海瑞金醫院集成視覺、觸覺等傳感器研制智能監測床,監測患者行為狀態,無感獲取患者呼吸、脈搏、心電等生命體征信息,實時提醒預警﹔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山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等應用康復訓練機器人,幫助癱瘓患者改善或恢復四肢運動功能……

現代科技加持,中醫藥行業同樣迸發出創新活力。北京同仁堂通過整合資源,自主設計研發了以中醫為特色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台“同仁堂中醫”,今年初順利通過審核,成為北京市首家獨立設置的中醫互聯網醫院。

“平台以廣大用戶需求為中心,借助‘互聯網+’模式,延伸覆蓋旗下及系外的專科醫院、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診所、藥店,通過線上問診,為患者提供預約、咨詢、問診、開方、調劑、配送等一站式在線診療服務,使更多用戶和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專業診療服務。”北京同仁堂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把創新技術匯聚應用到健康方面,人的健康問題逐漸成為民生最重要、最核心的需求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表示,這些年來,大家已經體會到了這種進步,包括人們戴的智能手表、健康軟件的監測、人群之間健康的互動和促進等。在健康促進、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等方面,AI、5G等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這十年,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進步最大,老百姓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的十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增長到78.2歲,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躍升。”9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李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這一歷史性變化的背后,不僅是我國醫療服務水平穩步提升的結果,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在科技工作中的生動體現。

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大了對醫療衛生領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強了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加快了生物醫藥、醫療設備、健康、環保等領域的科技發展,構建起一張普惠全民的醫療健康網,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相關閱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向科技廣度和深度進軍

面向經濟主戰場 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搶佔競爭和發展制高點

海空“牽手”!北斗系統為沉管安裝實現毫米級對接

“一度電、一粒米、一個零件” 人工智能場景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世界最高海中大橋靠什麼實現全海上作業

安徽碭山:“數字梨”迎豐收 “新”果農展笑顏

鍛造“算力自由” 中國服務器聚焦高端化新突破

從“能看見”到“能處置” 網絡安全產業筑牢數字經濟發展底座

氣勢恢宏!揭秘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密碼

(責編:董童、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