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跨越山海 逐梦未来”科技创新调研行

气势恢宏!揭秘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密码

人民网记者 鲁婧
2022年09月30日15:0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2013年6月20日,港珠澳大桥CB03标首个整体埋置式墩台成功安装,这也是国内首个整体埋置式墩台。

2014年4月16日,港珠澳大桥CB04标首片钢箱梁在深海区成功架设,钢箱梁重达2913吨。这个区段位置特殊,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制图:郭思邈

一桥飞架三地,天堑变通途。15年坚守,3万多人参与;全长55公里、6.7公里海底沉管隧道;成就多项世界之最,堪称桥梁史上奇迹……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即将迎来“四岁”生日,它将粤港澳三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设之时,这里汇聚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建设者,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作为主体工程之一的CB03标段,施工难度极大。此标段共需预制安装墩台68座,墩台最大重量近3600吨,其中部分墩台处于伶仃海域深海区,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设计对垂直度要求极高。

据项目部工作人员回忆,巨型桥墩从预制、运输到整体埋置,可以说举步维艰。项目部在建造墩台预制场时发现,地基底部全是淤泥。没有灰心和抱怨,建设者们先进行“地基加固”,经过4个月的连续奋战,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墩台预制场,成为CB03标段海上作业的大后方。

而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CB04标段则面临复杂的伶仃洋水文地质环境,作业区域既要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又要通过珠江航运最繁忙区段,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深海作业,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水。项目部采用的“胶囊止水法”既降低成本,还可以突破10米的水深限制。但这种新方法技术难度高,鲜有成功先例,也没有相似经验可借鉴。项目工作人员回忆说,我们为自己设置目标:“不能光满足于完成任务,更要借此实现工艺上的跨越”。靠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研发出一种全新的止水材料,在模拟实验中可以承受20米水深的压力。

外海施工,夏天台风袭击,冬天北风肆虐,海面风高浪急。CB04标段党支部书记罗锦鸿介绍说,大家最初出海施工,“都是先吐上一两天,再晕上一周,才开始慢慢适应船上生活。有时候风浪太大,整艘船上下晃动整晚睡不着。”苦中作乐,大家自嘲:“我们住的是360度海景房。”

“世纪工程,有我一笔!”2016年3月31日,看着CB04标段非通航孔桥工区最后一片钢箱梁吊装完成。罗锦鸿与现场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起涌到合龙的桥面上庆祝,嘴角露出骄傲的微笑。

“科技创新不可能在实验室单独完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进步。因此,从工程项目角度来看,科技创新实践其实都是管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说。

港珠澳大桥全景图。受访者供图

“像一首交响乐,工地书记就是拿着指挥棒的人。”全程参与大桥主体工程建设的韦东庆介绍,“作为跨海集群建设工程,港珠澳大桥在建造技术上是集大成的集群创新。它既是技术的大桥,也是文化的大桥。”

对于这项“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参建单位有上百家,用韦东庆的话来说:“光乙方就有一百七十多家。”如果说沉管安装实现精准对接是技术创新要求,如何实现参建单位之间的“无缝对接”则是完成技术创新的管理保障。

上百家建设单位、上万建设者群策群力,他们从祖国各地汇聚在伶仃洋,吼起南腔北调的劳动号子,建成了这项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韦东庆表示,我们把文化当作管理之魂,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建设者的内在驱动力,最终完成了这一世纪工程。

相关阅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

面向经济主战场 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抢占竞争和发展制高点

海空“牵手”!北斗系统为沉管安装实现毫米级对接

“一度电、一粒米、一个零件” 人工智能场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世界最高海中大桥靠什么实现全海上作业

安徽砀山:“数字梨”迎丰收 “新”果农展笑颜

锻造“算力自由” 中国服务器聚焦高端化新突破

从“能看见”到“能处置” 网络安全产业筑牢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责编:鲁婧、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