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資金池裡藏有多少秘密--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

銀行理財資金池裡藏有多少秘密

它是一個巨大的黑匣子,它是一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它是一個令投資者熟悉而又陌生的領域,它的名字是“資金池”。“理財產品資金池的問題不容忽視,由於投資標的不透明,很容易出現這種‘龐氏騙局’,並演化為系統性風險。
2013年02月22日13:25    來源:北京商報    手機看新聞

  它是一個巨大的黑匣子,它是一個深不可測的無底洞,它是一個令投資者熟悉而又陌生的領域,它的名字是“資金池”。在如今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資金池運作模式已成為主流。

  監管層今年以來屢次掀起嚴查資金池產品的監管風暴,讓這種理財業務運作模式的風險暴露在世人面前:投資者到底買的是什麼、資金去了哪裡、投資收益究竟幾何、風險如何管控、資金池是否等於“龐氏騙局”?這個神秘魔盒的背后還隱藏著許多秘密。

  銀行建立一個“資產池”,銀行採購股票、貨幣市場工具、券、信貸資產等,將其虛擬地置入一個池子內。銀行同時對應地建立一個“資金池”,把客戶募集的資金放入該池中對接採購來的資產。正常來講,每款產品的資金應該和資產池內產品相對應,但現在完全不是一一對應關系,存在較為明顯的期限錯配問題。

  年規模增加近五成

  膨脹式發展的資金池

  一種事物的消亡往往都意味著另一種新事物的誕生,競爭就是如此慘烈,銀行理財市場也逃不掉。

  2010年信貸類理財模式淡出后,資金池理財模式橫空出世,並迅速壯大成為中資行理財業務的主流運作方式。此種手法通過滾動發行中短期限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並以動態管理模式選擇多項資產配置,使理財資金募集和投放達到平衡,博取收益。

  事實上,資金池產品在2009年就已正式誕生,但其真正被老百姓熟知還是在2010年下半年。為了應對監管層對銀信理財產品的清查,資金池理財產品日漸為各家銀行所青睞。

  銀行理財產品憑借數萬億的增長規模高歌猛進。2012年,商業銀行針對個人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達28239款,較2011年上漲25.84%,而發行規模更是達到24.71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45.44%,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繼續創下歷史新高。

  在理財產品面積不斷擴大的汪洋之下,資金池模式已成為中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主流模式。記者隨機查閱了某大型國有銀行2月以來發行的20款人民幣理財產品發現,這些產品的投資期限從35-305天不等,預期年化收益率在3.3%-4.65%之間。雖然期限長短、收益率高低均不相同,但這些產品無一例外地都屬於資金池種類產品,其投資方向包括逆回購、銀行存款等貨幣市場類金融工具、國、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企業短期融資券、企業超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公開定向融資工具、公司債、企業債等債券類資產,部分產品還摻入了股權類資產等風險等級較高的投資標的。

  這些都是典型的資金池產品,各種投資標的摻雜,投資比例往往隻有“不超過70%、不超過90%”等類似的模糊字眼,投資者難以判斷資金究竟投向何方,產品蘊含多大風險。

  資金池的“水”究竟有多深?由於目前商業銀行的圈內慣例是不公布產品成立后的具體規模,因此對於這一問題,我們隻能從發行數量上尋找一絲答案。

  據悉,2012年發行的理財產品根據其投資對象可以分為債券與貨幣市場類、信貸類、票據資產類、股權投資類、新股申購類、証券投資類(不含優先受益權型)、結構性產品、組合投資類及其他類產品。其中,組合投資類產品的增幅令人側目。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此類產品去年共發行11226款,較2011年增加4838款,發行量是2011年的1.76倍。而同期,債券與貨幣市場類、信貸類、票據資產類等多類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均呈現下滑局面,市場佔比也出現不同幅度下降。以債券與貨幣市場類產品為例,其市場佔比下降近4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這些組合投資類的產品究竟以怎樣的組合方式運作,到期后如何實現承諾給投資者的收益,不僅是銷售人員、宣傳人員不了解,多家銀行的產品設計者、相關負責人也都保持緘默。

  但資金池迅速膨脹已是不爭的事實,支撐這一龐大數字的是投資者對商業銀行的信任、對理財產品能達到預期收益率的信心。數量眾多的理財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一些產品所標榜的高預期收益率時刻牽引著投資者的目光。然而,資金池規模激增的背后還存在更大的泡沫。

  偏愛以新還舊

  運作模式暗含風險

  資金池模式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在眾多的媒體報道、專家觀點和研究討論中,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資金池沒有統一標准,各方說法也並不一致。

  直到在前不久銀監會召開的理財產品監管會議上,“不規范的資金池理財業務是不同類型、不同期限的多隻理財產品同時對應多筆資產,無法做到每隻理財產品的單獨核算和規范管理。銀行通過滾動發行、期限錯配、信息不透明的資金池運作方式做高產品收益,但當后續資金不足時,有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銀監會業務創新部主任王岩岫這樣解釋。

  其真正的邏輯在於:這種操作手法可規避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表外資產轉入表內,因為哪怕99%投向信貸類資產也屬於組合產品,不被統計入表內。

  “就像家庭資產配置不能集中於一類產品上一樣,商業銀行在募集到一定規模資金后,肯定也要通過組合投資的方式,將客戶的資金進行合適的配比,以保証到期可以得到提前承諾給客戶的收益。正常來講,其運作就是銀行分別設置一個資金池和一個資產池,資金池放募集來的資金,資產池放准備投資的產品,必須按照一一對應原則,一筆資金對應一筆債券、票據,這樣來進行操作。”東方華爾金融資訊有限公司總裁劉彥斌簡潔地解釋道。

  劉彥斌表示,但是現在銀行到底有沒有設置如此規范的資產池,外界並不知道,對應關系不清楚,沒有法律法規規范,導致投資者完全不知道自己購買的產品如何運行。這種情況下,意味著一群客戶對著一堆產品,不能實現一一對應,投資者在櫃台買理財產品,搞不清楚自己的資金買的是什麼。

  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相關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資金池產品的實際投資方向可能和說明書中看到的不一樣,比如說投資於債券等,其實是投資到收益較高的信托,由信托打通資產,將信貸資產放入銀行的資金池,再轉為表外,這部分資產就被騰挪出來。如此做法對銀行來說可以騰出中長期的信貸額度,緩釋了存貸比的壓力,也將信貸資產的風險轉嫁到信托。

  從實際操作來看,資金池借助銀行信用迅速積聚了大量民間資金。銀行理財產品的余額已經超過7萬億元。近年來銀行理財的收益率逐漸攀升,一些中小銀行的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已超過5%,但僅憑在貨幣資金市場的操作已經無法滿足這樣的收益率要求。資金池比較危險的運用方式是投向城投債、信托產品等高收益產品,其風險不言而喻,且有積聚之勢。

  “其實一些小銀行在產品運作結束后,根本就達不到預期收益,可能會自行進行貼補,主要是為了攬儲。但是當一些銀行覺得花費的成本過高時,難免會出現冒風險、打擦邊球的問題,不然銀行不會對這個諱莫如深。”劉彥斌補充道。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也認為,當前大多數理財產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僅為數周甚至數天。某些情況下,短期融資被投入長期項目,一旦出現資金周轉問題,一個簡單方法就是通過新發產品募資來償還到期產品,危險性顯而易見,這就是簡單的以新還舊。

(責任編輯:曹華、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