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賭,那裡肯定有不少空置房。”7月31日的晚上,站在浦東大道720號的國際航運大廈28樓,一位江蘇知名企業家指著窗外不遠處的一處“黑燈瞎火”的商品房樓盤感慨,“你能想象我的老家居然有2/3的空置房嗎?”
但讓這位企業家迷惑的是,“供過於求”的房地產市場沒有像一般經濟規律那樣,在價格端表現出“冰冷”的態勢——8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下稱“中指院”)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347元/平方米,環比6月上漲0.87%,這是自2012年6月以來連續第14個月環比上漲,漲幅比上月擴大0.10個百分點。
火熱的不止是樓價。在信貸方面,一家股份制銀行信貸部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相比其他貸款業務,還是做房地產貸款有利可圖。”而在資本市場,房地產板塊連續兩天呈現2%的漲幅,7月31日早盤漲幅一度超過5%。
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報》記者昨日梳理了3月18日至7月31日召開的17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后發現,僅在3月27日和6月26日的兩次會議中,官方提及“房地產調控”。
樓市異常火熱
陸續出來的數據,對樓市而言,沒有壞消息。
中指院昨日報告顯示,從環比數據看,7月上漲的城市比6月減少了10個,但漲幅在1%以上的有33個,較6月增加了7個。同比看,全國100個城市住宅均價與2012年7月相比上漲7.94%,漲幅比6月擴大0.54個百分點。
官方數據同樣很強勁。國家統計局7月中旬發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顯示,6月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個數分別為69個和68個。這比2012年6月的情況要好得多——當時,70個被統計的城市中,6月全國新房同比2011年下降的城市高達57個,持平的有2個,上漲的僅有11個。
不僅是價格。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發布的最新中國土地市場指數顯示,經過一個季度的短暫調整之后,地產市場重新進入景氣區間,且全國地產景氣指數進入紅燈過熱狀態。國土部法律中心室主任孫英輝對媒體的說法是,上半年房企回歸一線城市,土地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這加大了房地產調控難度”。
更火爆的是土地市場。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8月1日發布研究報告稱,其監測的10個典型城市在7月份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和土地成交價格均創下最近3年的新高。僅7月份,10個典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達到912.9億元,環比增長54%,同比增長155%。
再融資被放行?
火熱的情況延續到了資本市場中的房地產股。尤其是,目前除了超預期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信號之外,坊間還傳出房企再融資整裝待發的消息。雙重利好支持下,地產股表現強勢,連續兩個交易日上漲2%。
日前,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分管融資的証監會副主席姚剛,已批准了有關恢復房企上市、再融資和重大資產重組的相關決議。但受制於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此次的房企再融資解凍會優先向保障房或城鎮化等概念房企打開。
結合7月初,金豐投資、宋都股份、新湖中寶、中弘股份、榮豐控股等一批涉房企業先后因“籌劃重大事項”而宣布停牌的行動,讓市場對於房企再融資解凍的消息信任度有所提升。
事實上,早在6月底,有關A股房企融資政策開閘的消息便在坊間流傳,不過,針對此消息,証監會並未給出明確表態。
“大規模的再融資可能並不現實,但從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表態來看,針對某些特定領域放開房企再融資的可能性在進一步加大。”滬上一家券商資產管理子公司投資經理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政策態度緩和有利於房地產行業估值提升,不過,政策面傳遞的信號還有待進一步的確認,投資是反彈而非反轉,需要保留一份清醒。”
貸款沖動難抑
“總行要求高度重視房地產貸款風險,但並沒說讓我們緊縮這塊貸款。”一家股份制銀行信貸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銀行目前面臨著實體經濟需求低迷,導致議價能力下降的困擾,比較之下,還是做房地產貸款有利可圖。”
議價能力下降,揭示了一個新的事實:銀行和房地產商“攻守異位”。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某支行信貸經理對記者說,“以前是開發商找上門,我們從中挑選貸款對象。現在變成我們主動去找他們,優質的房地產貸款資源甚至是多家銀行爭奪的對象。”
房地產項目資金鏈長、建造銷售風險可控、利差相比其他貸款更優質,這些恰恰是為銀行所看好的。
中信証券最新研報稱,目前受到信貸總量管控,商業銀行管理層在如何分配自有增量貸款的問題上,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傾向於地產項目和平台貸款﹔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傾向於地產項目和中小企業貸款。
可以看出,大小銀行都將贏利法寶押在地產項目貸款。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統計顯示,2013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房地產類貸款1.3萬億元,同比多增7326億元。而2012年全年,金融機構房地產類貸款增加1.35萬億元,這意味著,上半年的涉房類貸款已經接近去年全年。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對地產商的態度,銀行對待個人房貸幾近“吝嗇”。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到,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取消了首套房貸的利率優惠政策,且對首套房貸的審批時間也有所拉長。此外,鑒於信貸額度、資金成本等因素,部分銀行正逐步縮減個人房貸業務,傾向小微企業等利潤更高的貸款業務。
“調控”幾乎絕跡
最微妙的變化來自監管層。在2月20日推出“國五條”之后,今年以來,關於“調控”的字眼幾乎“絕跡”於官方表述。
據《國際金融報》統計,從3月18日至7月30日4個多月的時間,共召開了17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這其中,一次都沒有單獨以房地產市場或房地產調控為重點和主題的會議。同時,僅在3月27日和6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兩次提到了“房地產調控”的字眼。
具體來看,一是3月27日的會議提到了“要繼續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快建立房地產穩定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說法。
二是6月26日的會議則提及,“同時,還要抓好其他保障房的建設、分配和管理,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如果不局限“調控”的說法,將范圍擴大,加上“房屋”、“土地”或“保障房建設”等詞語,17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包括3月27日和6月26日在內,也僅有7次會議有所涉及。比如3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到了“整合房屋、林地、草原和土地登記的職責”,4月3日提到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4月17日和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則分別提到了“加快落實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確保質量和公平分配”和“健全保障房分配制度,推進公租房、廉租房並軌”。但在這些表述中,已經沒有提到“調控”。
維穩為上?
對於上述情況,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一方面,以往的地產調控政策沒有達到消費者所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目前政府有關部門的想法可能是‘健康平穩發展’,不希望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即明白不能用過於嚴厲的方法對待房地產行業。”
興業証券8月1日的分析或值得思考:“本次政治局會議對房地產行業的措辭從去年‘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轉向‘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體現了減少行政干擾,以市場為導向的政策意圖,明確了市場預期。”
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社科院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泓銘對《國際金融報》分析,中央政府在房地產調控上處於“思考階段”,“我想,這也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要看到,在金融安全等因素面前,有關部門認識到了地產行業的風險。但與此同時,站在房地產市場的角度,由於其影響的產業鏈十分龐大,因此,也要看到地產行業所帶來的切實利益。”張泓銘解釋。
那麼,未來的地產調控到底該怎麼走?該不該調控?對此,尹伯成認為,歸根到底,市場還是要建立長效機制,“比如,房產稅就是一個方法,至少會對市場看漲的預期有所打壓”。但現在還不到時機,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性太強,國家不希望經濟出現大幅度波動,希望健康平穩所以現在不可能做到。
中信証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不是一個全國統一的市場,帶有很強地域特點,“從中央政府角度來說,應盡量避免採取統一的政策,可出一些原則性的政策取向,各個地區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一些具體的措施,這樣可能會對房地產行業的正常發展更有利”。記者 黃燁 宋璇 衛容之 實習生 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