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記者 肖丹)被銷售誤導、夸大收益、出現巨額虧損、資金被佔用、信息不透明,很多消費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遇到過上述情況。中國消費者協會昨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三成消費者認為曾遭遇銀行銷售誤導。
中消協調查顯示,根據銀率網對60家大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所做的調查,銀行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在各個環節都存在信息不全面、不穩定和時滯性的問題,僅公布部分產品的信息、公布的信息中內容不全面、公布的信息內容無實質意義,銀行一段時間會在官網提供理財產品說明書或運作報告等信息,但過段時間可能就找不到相關信息了。在產品到期公告方面,被調查的60家商業銀行中,有9家商業銀行在其官網查找不到任何理財產品的到期信息。即使公布到期信息的銀行,也存在滯后性的問題,有的銀行一個月集中公布一次當月到期產品的信息。
事實上,近年來出現的民生銀行百萬理財被騙、理財產品“飛單”等案例都是發生在銀行營業部。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多數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人員會避重就輕,隻談高收益不講產品風險。中消協調查數據顯示,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超過三成的消費者經歷過誤導行為。30%的消費者表示,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未進行任何風險提示﹔在銀行代銷的產品中,將保險當做銀行理財產品誤導銷售的比例達39.42%。
中消協提醒說,理財也有風險,消費者應提高自身的金融理財知識,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不要被理財經理的高收益所“忽悠”,選擇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資金流動性要求所匹配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