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资金池里藏有多少秘密--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银行理财资金池里藏有多少秘密

它是一个巨大的黑匣子,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它是一个令投资者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它的名字是“资金池”。“理财产品资金池的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投资标的不透明,很容易出现这种‘庞氏骗局’,并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2013年02月22日13:25    来源:北京商报    手机看新闻

  它是一个巨大的黑匣子,它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它是一个令投资者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它的名字是“资金池”。在如今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资金池运作模式已成为主流。

  监管层今年以来屡次掀起严查资金池产品的监管风暴,让这种理财业务运作模式的风险暴露在世人面前:投资者到底买的是什么、资金去了哪里、投资收益究竟几何、风险如何管控、资金池是否等于“庞氏骗局”?这个神秘魔盒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秘密。

  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银行采购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券、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银行同时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对接采购来的资产。正常来讲,每款产品的资金应该和资产池内产品相对应,但现在完全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存在较为明显的期限错配问题。

  年规模增加近五成

  膨胀式发展的资金池

  一种事物的消亡往往都意味着另一种新事物的诞生,竞争就是如此惨烈,银行理财市场也逃不掉。

  2010年信贷类理财模式淡出后,资金池理财模式横空出世,并迅速壮大成为中资行理财业务的主流运作方式。此种手法通过滚动发行中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以动态管理模式选择多项资产配置,使理财资金募集和投放达到平衡,博取收益。

  事实上,资金池产品在2009年就已正式诞生,但其真正被老百姓熟知还是在2010年下半年。为了应对监管层对银信理财产品的清查,资金池理财产品日渐为各家银行所青睐。

  银行理财产品凭借数万亿的增长规模高歌猛进。2012年,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继续创下历史新高。

  在理财产品面积不断扩大的汪洋之下,资金池模式已成为中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主流模式。记者随机查阅了某大型国有银行2月以来发行的20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发现,这些产品的投资期限从35-305天不等,预期年化收益率在3.3%-4.65%之间。虽然期限长短、收益率高低均不相同,但这些产品无一例外地都属于资金池种类产品,其投资方向包括逆回购、银行存款等货币市场类金融工具、国、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超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公司债、企业债等债券类资产,部分产品还掺入了股权类资产等风险等级较高的投资标的。

  这些都是典型的资金池产品,各种投资标的掺杂,投资比例往往只有“不超过70%、不超过90%”等类似的模糊字眼,投资者难以判断资金究竟投向何方,产品蕴含多大风险。

  资金池的“水”究竟有多深?由于目前商业银行的圈内惯例是不公布产品成立后的具体规模,因此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只能从发行数量上寻找一丝答案。

  据悉,2012年发行的理财产品根据其投资对象可以分为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信贷类、票据资产类、股权投资类、新股申购类、证券投资类(不含优先受益权型)、结构性产品、组合投资类及其他类产品。其中,组合投资类产品的增幅令人侧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此类产品去年共发行11226款,较2011年增加4838款,发行量是2011年的1.76倍。而同期,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信贷类、票据资产类等多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均呈现下滑局面,市场占比也出现不同幅度下降。以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为例,其市场占比下降近4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这些组合投资类的产品究竟以怎样的组合方式运作,到期后如何实现承诺给投资者的收益,不仅是销售人员、宣传人员不了解,多家银行的产品设计者、相关负责人也都保持缄默。

  但资金池迅速膨胀已是不争的事实,支撑这一庞大数字的是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对理财产品能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信心。数量众多的理财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一些产品所标榜的高预期收益率时刻牵引着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资金池规模激增的背后还存在更大的泡沫。

  偏爱以新还旧

  运作模式暗含风险

  资金池模式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专家观点和研究讨论中,都没有确切的答案。因为资金池没有统一标准,各方说法也并不一致。

  直到在前不久银监会召开的理财产品监管会议上,“不规范的资金池理财业务是不同类型、不同期限的多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无法做到每只理财产品的单独核算和规范管理。银行通过滚动发行、期限错配、信息不透明的资金池运作方式做高产品收益,但当后续资金不足时,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银监会业务创新部主任王岩岫这样解释。

  其真正的逻辑在于:这种操作手法可规避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因为哪怕99%投向信贷类资产也属于组合产品,不被统计入表内。

  “就像家庭资产配置不能集中于一类产品上一样,商业银行在募集到一定规模资金后,肯定也要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将客户的资金进行合适的配比,以保证到期可以得到提前承诺给客户的收益。正常来讲,其运作就是银行分别设置一个资金池和一个资产池,资金池放募集来的资金,资产池放准备投资的产品,必须按照一一对应原则,一笔资金对应一笔债券、票据,这样来进行操作。”东方华尔金融资讯有限公司总裁刘彦斌简洁地解释道。

  刘彦斌表示,但是现在银行到底有没有设置如此规范的资产池,外界并不知道,对应关系不清楚,没有法律法规规范,导致投资者完全不知道自己购买的产品如何运行。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一群客户对着一堆产品,不能实现一一对应,投资者在柜台买理财产品,搞不清楚自己的资金买的是什么。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相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资金池产品的实际投资方向可能和说明书中看到的不一样,比如说投资于债券等,其实是投资到收益较高的信托,由信托打通资产,将信贷资产放入银行的资金池,再转为表外,这部分资产就被腾挪出来。如此做法对银行来说可以腾出中长期的信贷额度,缓释了存贷比的压力,也将信贷资产的风险转嫁到信托。

  从实际操作来看,资金池借助银行信用迅速积聚了大量民间资金。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近年来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逐渐攀升,一些中小银行的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已超过5%,但仅凭在货币资金市场的操作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收益率要求。资金池比较危险的运用方式是投向城投债、信托产品等高收益产品,其风险不言而喻,且有积聚之势。

  “其实一些小银行在产品运作结束后,根本就达不到预期收益,可能会自行进行贴补,主要是为了揽储。但是当一些银行觉得花费的成本过高时,难免会出现冒风险、打擦边球的问题,不然银行不会对这个讳莫如深。”刘彦斌补充道。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也认为,当前大多数理财产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仅为数周甚至数天。某些情况下,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出现资金周转问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产品募资来偿还到期产品,危险性显而易见,这就是简单的以新还旧。

(责任编辑:曹华、乔雪峰)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