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意外风险谁来担(热点聚焦·为实体经济解难题③)--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让企业获得更充分的保险保障,还需完善政策环境、创新保险产品、强化理赔服务 

企业经营,意外风险谁来担(热点聚焦·为实体经济解难题③)

曲哲涵 田博夫

2013年01月21日07: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选自百度图片

  投保企业不足一成,实体经济风险裸露

  2012年11月21日,中国平安财险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毕伟将一张2946万元的支票送到中国南车集团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这是“7·21”北京特大暴雨后最大的一笔企业财险赔付。

  “大雨后我们1500台机器被水淹,因为定损很复杂,为了帮我们快速恢复生产,保险公司在灾后第四天就先期预付了500万元赔款,一解我们燃眉之急!”二七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史硕致说。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像二七厂这样有“先见之明”,能得到保险的“护佑”,受灾后快速恢复元气。许多企业虽然需要风险保障,提起投保却一百个不愿意。

  “固定资产损坏,员工意外受伤,都是我们担心的状况。尤其是机器损坏,修理、重置可得花不少钱呢。”常州天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公司经理张女士谈起保险满腹怨言:“理赔一直都很麻烦,比如意外险,伤残不到7级就不给赔,掉13个脚指头才能达到7级标准,到最后干脆只赔几百块的医药费打发了。去年刮台风,厂里好多玻璃都坏了,保险公司理赔一拖再拖,其实没多少钱的事儿,投保、理赔前后态度180度大转弯。就这,往后产品说得再好,谁还信?”

  刘志军曾在黑河经营一家木器厂,2007年厂里发生火灾后,经过律师帮助、媒体呼吁,他投保财产保险的公司先后给出了额度相差数十万元的三个“理赔价”。这次经历让他对保险很失望,从此对保险敬而远之。

  “总体上,我国企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的风险裸露程度还是相当高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指出,我国财产保险的发展速度并不慢,六年来平均增速达到20%还多。但由于“车险独大”,各类企财险在财险中所占份额,从2006年约占9.94%下降到2010年的6.74%。

  “2011年,全国企财险的保费收入只有329.6亿元。以企业数量测算,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投保企业数不到10%;以资产论,最乐观的估计,投保率不会超过6%—7%,中小企业投保比例更低,除了车辆以外,90%甚至95%以上的资产处于风险裸露状态。”庹教授说。

  “实体经济缺乏风险保障,或者抵御风险、修复风险的机制效率过低,必定影响经济增速。”庹教授说。

  拖赔惜赔“吓退”客户,产品创新还应提速  

  “不久前我听到这样一件事,一家外企落户上海后,到某大型保险公司去洽谈购买风灾、洪水灾害保险,对方却说没有这类险种,原因是没有精算数据不好定价。这家公司只好回到本国请来保险公司,想办法搞到中国市场的精算数据,然后找上海的合资保险机构去投保。”庹国柱教授说,中国保险业“吃现成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积习,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商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功能,能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

  ——财产损失保险能帮企业特别是刚起步的小微企业消除“一灾梦碎”的隐忧;

  ——职业经理人责任险能分散管理者决策失误、道德失范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雇主责任险、员工意外健康险等,为员工增加保障,是企业留住人才的“特殊福利”;

  ——公众责任险、产品质量责任险,能有效转嫁企业消极行为引致的民事赔偿责任,避免“企业赔不起、受害者等不起”的双输结局;

  ——出口信用保险,确保企业收汇安全,使应收账损失得到及时补偿;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集中体现保险的资金补偿和资金融通作用,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价格保险,通过风险对冲机制,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稳定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

  ……

  “如今发展方式在转型,保险公司不主动‘转’,不研究企业风险保障需求,就要掉队。”中国人保有关负责人说,2008年以来,该公司推出了13款科技保险专属产品,承保各类科技企业600余家,包括大唐微电子、搜狐等数百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此外,我们针对艺术品行业、动漫行业、影视艺术业、文化旅游业的需求推出新产品,并开发出知识产权保险。市场对这些新产品反应非常好。这说明,只要找准时代大方向、坚持客户至上大原则,承保面、数据积累、费率厘定等难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除了产品“对路”,保险理赔服务也亟须消除“顽症”:销售行为不规范甚至还存在销售误导等行为;理赔手续繁琐、故意刁难投保人的情况时有发生;拖赔惜赔、无理拒赔成了“行业标签”……凡此种种,令企业特别是在理赔博弈中缺乏“话语权”的中小企业,“不敢”买保险。 

  

  “为了争夺市场,现在各公司推出了很多新花样,尤其是竞相缩短理赔时限。监管部门应该对这些服务承诺进行监督,必要时令其白纸黑字落在合同约定里,不能让保险公司用‘花式子’招徕客户,最后却不兑现承诺。对企业来说,救急如救命,理赔不及时,买保险还有啥用!”天成公司经理张女士说。

  强化市场补偿功能,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国际横向比较,我国实体经济的风险保障也很脆弱:2011年发达经济体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是8.6%,密度是1544美元。我国财产保险的保险密度只是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的22.9%,保险深度只有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1.7%。

  据统计,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保险公司约赔付42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联邦政府200亿美元的拨款,成为纽约市重建的主要财务来源;而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后,保险赔款仅占直接损失的5%左右,对企业的赔偿作用杯水车薪。

  “每一次天灾后,我们都是‘财政为主、捐助为辅’,开展救援和灾后重建。”庹教授认为,如果不能在“政府管”和“市场分担”间把握平衡,一方面政府将疲于应对各类灾难事故,另一方面会助长企业的惰性——“重大事故都有政府兜底,我为什么要花‘冤枉钱’买保险呢?”只有强化商业保险在风险补偿和风险管理上的作用,才能让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安全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企业学会单独面对风险,宜早不宜迟!”庹教授说。

  增加企业的风险意识,一方面,要尽快厘清风险补偿责任的政府、市场边界;与此同时,要加快相关领域立法,比如在煤炭行业推行雇主责任强制险,在重化工行业推行环保责任强制险等等。

  “成熟市场经验表明,由政府推动形成一定的承保面,也是强化企业参保意愿和保险观念,提升保险机构承保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庹教授强调:只要保险市场竞争充分,保险产品供给充足,给参保企业自主选择权,“强扭的瓜也是甜的”——企业早晚会从中受益。

(责任编辑:杨迪、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