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保险频道

河南汝州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 村民贷款买车拉水

2014年08月15日07:37    来源:CCTV-新闻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河南汝州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 村民贷款买车拉水

  直击河南汝州 六十三年以来最严重“夏旱”

  来源:央视财经

  【2014年7月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量最小的年份。河南省多地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粮食绝收的情况。】

  2014年7月以来,河南全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90.2毫米,是1951年以来降水量最小的年份。尤其是河南省中西部和北部部分地区,旱情的发展更为严重,遭遇了六十三年以来最严重的“夏旱”。汝州位于河南中西部,是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这里的调查。

  全村老少齐出动,为得一口“救命”水

  当《经济半小时》记者赶到汝州市陵头镇朱沟村时,几十个水桶已经在送水车旁排成了一条长龙,从老人到小孩全部出动,等待接水。朱沟村交通相对便利,送水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因此大家都挑着扁担来取水。

  记者:村里有井吗?

  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朱沟村村民:没有,井都干了。

  村民韩能:我已经担一回了

  她叫韩能,今年63岁。老伴身体不好,只能靠她自己来担水。韩能家里距离送水车的距离只有几十米,但是担着四五十斤的水桶往返,对于63岁的她来说依然十分吃力。韩能告诉记者,这是送水车第三次来到这个村子,从年初干旱到现在,村里人只能靠去山下边的村子买水来度日,一次交一元钱作为抽水的电费。

  村民:缺水最起码有半年了。

  韩能:半年。

  尽管县里通知这些村民,送水车以后会每隔几天来送一次水,但是韩能依然想在这次多挑上几担,刚把桶里的水倒进水缸里便立刻又返回送水车前的队伍里。直到送水车要开往下一个村子,她才终于撑不住放下了担子

  记者:这也不休息会,直接再担啊?

  韩能:再担一担。你坐,我歇歇,谢谢。

  记者:担了几担水了?

  韩能:担了三担了。昨天担的,今天又担的。

  记者:三担水够多长时间?

  韩能:三担水用一天。

  在汝州市,并非每一个缺水的村庄都能够得到县城里送来的水。一些村庄由于地处丘陵地区,山路狭窄多弯道,消防车、洒水车等大车难以开到村里送水,这里的村民便只能靠自己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张石磙今年63岁,家住汝州市焦村乡东沟村,和老伴相依为命。除了种地,张石磙还养了20几头羊。然而连续几年的干旱导致村里从去年下半年便供水不足,今年2月份以来则完全停水,张石磙只能一直到十几里远的地方去拉水。

  村民韩能担水度日

  河南省汝州市焦村乡东沟村村民张石磙:去年有些干,有些没干,今年是彻底干了。水从去年有些干,有些没干,今年是全部干完。一般平均都是两天,过两天以后就去拉一回水。

  今年张石磙种的三亩多地几乎没有收成,这些羊成为了他的唯一收入来源。每次拉回来的水一半以上是喂这些羊用,老两口用的只有两三桶水。

  张石磙:水现在就是一天,就是那桶,一天得三桶水。

  从东沟村到取水的刘庄村,来回约30里路。东沟村的这个村小组年轻人都已经外出打工,只剩下几十位老人和小孩。像张石头、张石磙这样的老人不会开农用车,只能依靠牛和架子车,步行取水。张石磙家没有牛,他要取水还得借用邻居张石头老人的牛。

  记者:家里有几头牛?

  张石头:一头,那一头卖了,没水卖了。

  记者:这头牛是舍不得卖?

  张石头:这得拉水的。

  张石磙:人掌着车子把,牛在前面拉着,都是这样拉法。

  第二天早上6点,天刚亮,张石磙就来到了张石头家。 两人一起出发到8公里之外的刘庄村去打水。张石磙告诉记者,往年的这个时候,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忙农活,如今地里的玉米苗没有长成,打水成为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张石磙:这离刘庄就是三十里地,一来一回都三十里

  路上记者也碰到了取水回来的村民。这位村民告诉记者,连续几个月都得拉水,让他不得不专门贷款买了一辆车。

  记者:你这去哪打的水?

  村民:井水是从乡政府拉的,十几里远,这拉水。为了吃水,没有水吃,贷款贷8000元钱,买了这车拉水。

  记者:刚买的车?

  村民:嗯。

  村民贷款买的拉水车

  走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来到了要取水的刘庄村。张石磙告诉记者由于连续半年需要拉水,因此他们也不好意思总到同一家去拉水,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户。

  张石磙:有的到了路边,有熟人亲戚了,灌桶水就走了,有人跑这,有人跑那,到处找水。全部在人家这一家拉,都很麻烦。

  而此时刘庄村的一位村民已经在等候着他们。车一到,便将准备好的水管取了下来,引出水后插到了取水用的铁桶里。

  记者:来几次拉水车?

  刘庄村村民:几次?那这山里面十几次也有。

  两人的桶都装满以后,张石磙打算立刻上路,没想到刘庄村的一位村民却和他抱怨了起来。原来尽管刘庄村目前井水还充足,但是一些较浅的井已经开始干涸,这让刘庄村的村民也开始担心自己的吃水问题。

  刘庄村村民:俺这井这也干了,就大队这井,这点能出来水了,你就跑下来拉水

  张石磙:就因为你这还有水,将来没水的话,俺也不能(来这拉水)。

  刘庄村村民:俺这打五六十米那井,现在都干了,都没水。

  张石磙和张石头装水的水桶是由汝州市水利局统一发放的,每个桶装满水约有400斤重。回程的路上,两个人的车都套在了牛车上,并且需要两人同时使力,和牛一起拉着水车。平地已经很是吃力,遇到上坡的路,张石磙不得不先把自己的车卸下来,让牛先把张石头的车拉上去,再返回来拉自己的车,否则牛和人都吃不消。连续走完几段上坡路,别说是两位老人,即使是这头牛,也累得不肯往前继续走。

  记者:你这是每次卸完再下去接它。

  张石头:牛上不来。

  记者:这牛我看走得也挺累的。

  张石头:是的,下去就不想走了,拉着走。

  张石磙:要说这个牛拉着,这上坡轻松,下坡就出力,如果它拉着,扶着把,这下坡咱们车子(总跑偏了)。

  村民张石头、张石磙用牛车拉水

  张石磙告诉记者,回程的路上他们一般要休息四五次, 两人拖着这100多斤的水一共走了三个多小时, 上午11点左右两人终于来到了家门口。 回到家卸下车,张石磙立刻在饮羊的水盆里洗了一把脸。

  记者:您这洗脸水就用牲口饮水的小盆洗?

  张石磙:俺一洗完就(喂)牲口了,没水,这水一点都不糟蹋,洗了后全部(喂)牲口。

  对于张石头和张石磙来说,水是此刻最为珍贵的东西,一点也不能浪费。记者临走时他们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早日下上一场大雨。

  张石磙:下雨是比啥都强,它不下雨也没办法,上级给贫困地区帮点忙吧。

  旱情严重拉水难,粮食绝收让人愁

  像韩能,张石磙老人这样,往返跋涉三四个小时,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的情况,在遭遇大旱的河南农村并不少见。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阳,也是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旱情,也给这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继续来看《经济半小时》记者的报道。

  这里是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的一个村小组,气温高达35度以上,村里的老人和小孩们都聚在了一起,旁边则是一辆辆架子车,上面放着各种圆桶。不时还有村民拉着架子车,载着水桶加入到等待的人群中。村民们告诉记者,村里唯一的一口井早在两个月之前便几近干枯,许多人都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今天县里的送水车将第一次来到这个村里为他们送水。

  记者:是什么时候开始断水的?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村民:都快有一个多月,快俩月。

  记者:这个井是用了多少年?

  村民:有四十多年,没有枯过。

  记者:今年是第一次?

  村民:第一次。

  就在多数村民等着送水车来送水时,50岁的宁柏灵却没有闲着。宁柏灵的孩子们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她陪伴着83岁的母亲 。村里位于丘陵地区,交通不便,今天县里的送水车也无法开到村里,需要村民用架子车到半山腰将水拉回来。宁柏灵家里没有车,自己又上了年纪,不能走太远的路去挑水。只能继续依靠村里的井水来生活。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村民宁柏灵:不能全村人都下去担,因为什么,都下去都担不了,没有那么多水,有的拿空桶都回来了。

  记者:那你们怎么决定谁家担心谁家担不着水?

  宁柏灵:那就是过两天就是轮着,今天你去担两担,担一担先吃着,明天他去担。

  宁柏灵告诉记者,村里有车的人家最近几个月每隔两三天就要到周边的县城去拉水,有限的井水则留给像宁柏灵这样既没有车又生活困难的家庭。井水不够用时她还要让那些去县城拉水的邻居们周济几桶水。

  宁柏灵:像我们这些人,拉车又不会拉车,也不会开车,又拉不动因为老了,就是来担水。

  由于井水已经见底,每次取水都要有人从井口沿着管道下到十几米深的井里,再踩着梯子下到井底来舀水。因此宁柏灵每次取水还得依靠同村人的帮助。

  宁柏灵:早的时候,我自己可以,用水都可以拉上来,现在是打水人得下去,我下不去,没那能力。

  深达十几米,直径三米多的井里已经露出了井底,只剩下坑里的一滩水。村民用小盆舀满一桶水以后,再由井口上的村民用绳子提上来。由于水量稀少,每次装满一桶水都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桶里的水也比平日里浑浊了许多。

  宁柏灵:回去给它一澄,稍微一澄就可以吃。

  此时又有两名村民加入到了取水的队伍中。最终从井里提上来了6桶水。舀完了最后一桶水,井底的村民又沿着铁管爬回井口,出来时气喘吁吁。

  记者:这下面估计还能舀上来几桶水?

  洛阳市宜阳县香鹿山镇叶庄村村民村民:舀两三桶。

  记者:两三桶也就见底了?

  村民:见底了。

  近乎干涸的水井

  新打上来的井水看上去很浑浊,而一位村民却立刻趴到水桶上喝了起来。宁柏灵和另一位村民则挑着自己的水桶往家里走去。从水井到宁柏灵的家虽然只有一百多米远,但是由于是上坡路,随着坡度越来越陡,每走一步,都可以听到宁柏林粗重的喘气声。终于走完了这段几十米的上坡路,宁柏林也再次放下担子舒了一口气。

  宁柏灵:我得歇歇。

  记者:这估计得多沉,这一担水?

  宁柏灵:我觉得有个三四十斤没有,像我们两个都得节省,这一担水俺都得两天吃,俺要不吃两天,俺这都不行。

  记者:像这样的水还能做饭吗?

  宁柏灵:这不能,这水担回去都不往缸里倒,搁那澄着。

  宁柏灵告诉记者,由于持续干旱,现在井底的水十分浑浊,桶里的水要澄一天再吃,但是当她在家门口放下担子时,一位村民立刻从屋里拿出了一个小盆从桶里舀水喝了起来,还有几名村民也纷纷过来,轮流吞咽刚从井里提上来的水。对于这些连续几个月与干旱抗争的村民们来说,再浑的井水也依然珍贵。截图

  村民:凉水,才担上来,水鲜,赶紧喝。

  村民们喝足了水,宁柏灵便将担子放到院子里,准备澄上一天再倒进缸中。

  而此时,从早上起便一直等待送水车的村民们终于接到了通知,送水车已经开到了离村子大约一公里远的地方。宁静的村庄立刻喧闹了起来。大家纷纷发动起了农用车,载着早已准备好的水桶向着送水车的方向驶去。今天来村里送水的是宜阳县的一辆消防车,消防员们用喷水管依次将车上的水桶注满。大部分村民不仅载着大水桶,还带着几个小水桶。有的村民发现自家的小水桶忘了装水又半路返回来继续装水。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消防中队队员:咱们这个车一次可以装10吨水。

  截至7月底,洛阳市共出动了1200余台次送水车。送水车到达的时刻,也是村里最为热闹的时刻。在洛阳市嵩县何村乡箭洼村,送水车一到,等候已久的村民们便立刻将大大小小的水桶围了上去。一些村民在送水车自带的出水管道下面排队接水,心急的村民则干脆爬到了送水车上,将自家的水管插到水罐中取水。家远的用车拉水,家近的则直接用扁担来回挑水。

  记者:一桶能吃个三四天?

  村民:也就三四天。

  记者:一天挑几次水?

  村民:没有水就去拉,有车去拉点水。

  村民们齐出动拿工具接水

  村民们告诉记者,自从三月份干旱以来,他们每隔两三天就要到附近的村子去拉水。随着旱情的持续,县里也分配了多台送水车不定期地给严重缺水的村子送水。今天是送水车第四次来到箭洼村,不到半小时,装满10吨水的水罐便空了。

  送水车司机:我们大概送水有十来天左右吧。

  记者:每天走几个村?

  送水车司机:每天根据旱情不同,每个村需要的话都给它送,哪个地方最困难,先给哪个地方送。

  持续的旱情不仅使村民吃水成了难题,也让洛阳的玉米遭遇“卡脖旱”,在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崔元村,《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在地里一筹莫展的李振卿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崔元村村民李振卿:这是玉米。

  记者:怎么才长这么点?

  李振卿:天旱,长不成,没水。

  李振卿今年61岁,眼前的这几亩地便是他今年6月份麦收后种下的玉米。原本即将收获的玉米如今却连苗都没有蹿出几颗,偌大的一片地里,只能零零星星地看到几颗矮小如杂草的玉米苗。只有临近路边的一块洼地里蹿出了几颗一米来高的玉米杆,然而掰开一看,依然没有结出玉米棒。

  李振卿:这是从沟里过来了水。

  记者:这也不中?

  李振卿:这样都没出(玉米棒)。

  记者:一点都没结?

  李振卿:一粒都没结。

  李振卿今年种了五亩玉米,往常一亩地便能有千八百斤的收成,如今他估算了一下,五亩地加起来也不过一两百斤的产量。

  矮小如杂草的玉米苗

  看过了玉米地,李振卿又带着记者来到了一片花生地。从表面上看起来,这片花生只是长得不够茂盛,但是拔出来一看,结的花生却少的可怜。

  李振卿:这都没有籽,这是成熟季节,七月十几日就该蓐。今年咱这儿统一都是这样。

  李振卿家里一共有大约9亩地,其中5亩地种了玉米, 4亩地种的花生。李振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玉米需要一袋种子,价格50元,今年一直干旱,所以李振卿没有上化肥和农药。加上150元左右的人工费,成本大约在200元左右。而一亩地花生需要种子150元, 农药40元,犁地50元,化肥140元,成本共计380元。算下来9亩地的成本共计2520元。今年地里基本上没有多少收成,李振卿只能靠以往的储蓄和孩子们打工来生活。

  李振卿:今年这地里没啥,他们在外面打工,挣点钱拿回家花。

  刚才看到的情况,很让人揪心。在河南省旱情严重的地方,不仅庄稼没有收成,连居民饮水都面临极大的困难,而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面对如此大面积的灾情,当地政府正在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应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期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降水来全面缓解旱情。而在等待自然降水的过程中,为了增加供水,保证居民生活用水,河南省各地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来应急,通过一系列的办法,来缓解干旱带来的问题。

  政府调动各方力量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根据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 8月10日 ,河南省秋作物受旱面积1269万亩,其中轻旱761万亩,重旱508万亩。全省仍有59.2万人、7.63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25.31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少蓄15.4亿立方米。

  眼前的这条河流叫做北汝河,发源于洛阳市嵩县,流经洛阳市汝阳县进入汝州市及其他县市。作为汝阳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北汝河已经基本断流,河道内只能在部分低洼处看到汇聚起来的几汪浅浅的水。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水利局副局长李其明:已经断流了近三个月了,我们县中小河流有25条,已经断流了23条。

  眼前这个已经干涸的水库叫做高头水库,是洛阳市宜阳县境内的一个小型水库,由于长期没有蓄水,已经有村民在水库里种起了庄稼。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水利局副局长樊保民:这个水库是去年进行小水库除险加固,除险加固之后,因为长时间没有降水,一直没有去上水,现在已经干涸了。

  根据洛阳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今年5月至7月洛阳市降雨量124.5毫米,是往年同期降雨量的44%。10座中型水库蓄水量是往年同期的46%,大部分小型水库接近死水位,57座小型水库干涸,全市39条中小河流,其中30条已经断流。

  洛阳市水务局局长邢社军:严重的干旱使将近300万亩农作物严重受旱,其中严重的干旱10万亩,同时也造成了近5万人的结构性的吃水困难。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7月28日宣布启动全省抗旱三级应急响应,以应对旱情。为了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洛阳市已经出动了1200多台次送水车,同时投入抗旱资金2890万元用于抗旱工程建设。在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庙岭村,一口10多米深的井已经施工30多天,村民们正在忙着砌砖搭建拱顶。庙岭村从今年春节过后便断了水,村里原有的水井基本干涸,村民们不得不到外地去拉水。

  洛阳市汝阳县上店镇庙岭村村支部书记高建党:今年不是大面积都旱,拉水还得靠关系。关系不好,拉两回还行,拉水多了不好意思。再后来就是,拉一段时间后来就是,水利局专车往这送水,隔个三五天送两车水。

  高建党告诉记者,这口井预计再有10多天便可以完工,到时可以为附近3个村子1000多名村民提供水源。

  洛阳市水务局局长邢社军:市政府已经决定,在今年已经完成了1500个水窖大口井,在这个基础上把2015年分配的各县市区,把水窖和大口井打深井的任务全部往现在提,就是说市财政再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民群众。

  根据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7月31日发布的数据:伏旱以来河南省已经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3.2亿元,高峰时日最高出动劳力122万人,投入泵站869处,机电井45万眼,出动抗旱设备93.5万台套,累计抗旱灌溉7109万亩次,帮助解决吃水困难79万人次。

  【半小时观察】

  遇到大旱,老百姓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希望老天赶紧下场大雨。老百姓可以这样感叹,但是我们知道,被动地去等雨,只会加大灾情,扩大损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在这次长达一个多月的高温干旱过程中,当地政府一直在尽力救灾,尽力缓解旱情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对于眼下的灾情来说,这些做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只能是治标。怎样才能进一步治本,是应该摆上议事日程的新课题。如何减少这样的灾害天气,优化气候自然条件,减少极端天气出现的机率,让经济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才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仅仅兴修几个水利设施,是远远不够的。

(责编:李栋、刘阳)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图说财经|人民电视

  • 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盗墓影视剧或遭禁播
  • 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广州车展美女车模扎堆亮相
  • 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揭秘车模鲜为人知的一天
  •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股市熊猛 小散自娱自乐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